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西北油田采油三厂 李娟
延安,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为它是中国革命圣地,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陌生在于从未看到过那山那水那人。踏上黄土高原,唱那时的革命老歌、听那时的革命故事,寻那时的革命足迹,感那时的革命情怀,这就是我的延安情结。
心之所想,行之所往
而今,有幸来到延安,在进入延安的那一刻,心潮澎湃。南泥湾、梁家河、王家坪、宝塔山,还有枣园,无数耳熟能详的名词,星罗棋布般闪现在我的眼前,是欣喜、是激动、更是热泪盈眶。延安,处处弥漫着红色标签,处处体现着红色情怀,历史、革命、风土,相互交融,交相辉映。
行走红色延安的第一站,是延安市的一号工程,延安革命纪念馆,这里对中共中央“延安十三年”进行了静态描述,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化的峥嵘岁月。
在王家坪革命旧址,听老师声情并茂地传诵毛泽东送长子毛岸英到农村劳动时的深情对话,感受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以及一位伟人的家国情怀。
在杨家坪革命旧址,访中共七大召开地,观毛主席的“一亩三分地”,重现美国记者斯特朗访毛泽东时,语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访问现场。登延安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宝塔山,绕着走一圈,如似“双手抱定宝塔山”;上摘星楼,驾“上九天揽月”之势;驻烽火台,观脚下的三山两水,一览无余。
走进枣园,聆听张思德那最朴实的“为人民服务”的故事,穿梭在一间间简陋的窑洞里,踱步在刘少奇与朱德旧居间铺砌的石板小路上,体会革命岁月最真实的景象。
参观西北局纪念馆、新闻纪念馆,了解西北革命根据地与当今新闻、电影、广播事业的前世今生。习总书记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为此,为寻乡音,来到了梁家河,习总书记人生第一步起航的地方,探寻总书记从初来梁家河时的迷茫、彷徨到离开梁家河时的豪迈自信的七年心路历程。
驱车前往南泥湾的路上,耳边一直萦绕着儿时传唱的“花篮的花儿香,南泥湾好地方…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来到南泥湾,眼前浮现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延安大生产运动,此情此景,已是世事变迁,旧貌换新颜。
捧一抹黄土,抒一方乡情。
在延安,一路行走、一路回望、一路遐想。走过的一排排窑洞、到过的一处处旧址,听过的一个个故事,无不渗透着共产党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势与豪迈;无不体现着在当时物质条件缺乏、生存环境险峻的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带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作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在一处处土窑洞里,在没粮吃、没水喝、没衣穿的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共产党人创造了打胜仗、搞生产、培养人才等一个个创举与奇迹。
来时满心期待、走时无限感慨,因为经历过延安旧时的苦,才会迎来延安今日的甜,延安,已经不是旧时的模样,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凝聚的延安精神一代代传承,在新时代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光华。
现在的延安人民,正被美好的时代温暖着,土窑洞已变成今日的高楼大厦;土山沟已是道路交错、车水马龙;天蓝、山绿、水清,人民安居乐业!现在的延安,已如无数革命者所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正、法治…正在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地奋斗。
回首延安红色之旅,意味深长。
这一路,不光是历史的回顾、知识的获取、党性的提升,思想的淬炼,更是发人深省地对国家、对企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自我信仰的重塑。
塔河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作为当代西北石油人,虽不曾经历当时的苦,也定不会忘记来时的路,革命时期有革命时期的使命,当代石油人有当代石油人的责任。国家、企业,需要我们新时代的石油人,传承由整风精神、抗大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等所汇集的延安精神,发扬敢为人先、创新不止、敢于奉献的塔河精神,把践行初心和使命转化为推动油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多产油、多增气,打造绿色大油气田。
延安精神,定将在塔河油田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