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611|回复: 19

(知青岁月)那 年 除 夕(以此纪念到农村插队37周年)

发表于 2008-1-20 08:22: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那 年 除 夕
         
       春节年年有,除夕岁岁来。令我终生难忘的当属1970年的除夕。
      
       这是一个极不平凡的时刻,因为成千上万的知青们要和贫下中农共度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这个号召是县知青办发出的。当阵阵爆竹燃响之后,我们这一群远离父母亲人的“知青”们却都留在了异乡。那时,我们还都是激情高涨的热血青年。
      
      其实,憨厚老实的生产队长和待人和善的村干部们也早有留我们过年的好意。乡下人质朴纯厚,他们打心眼里关心和同情我们,深知一个十几岁的娃娃离开父母时的心情。县里的号召和社员们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真诚感动了我们。俗话说,入乡随俗,难得有这样一个“身在他乡为异客”的机会,更别说是要和我们朝夕相处的朴实农民共度佳节了。
      
      从腊月二十几,农民各家就开始“忙年”。到了年三十那天上午,更是大喜的日子,因为生产队正忙着杀猪、杀羊、分蔬菜,平时死气沉沉的小村庄里到处显示出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那年我19岁,在知青点里算是当然的“老大”。19岁,正是好儿男高唱“志在四方”的年龄,虽然一颗红心扎根农村干革命,但毕竟还没有真正品尝过不在父母身边过年的滋味。看到只顾忙年的大伙毫无“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伤感,本来心有疑虑的我感到甚是欣慰。
      
      中午,小刘、小王、小赵三人忙着洗肉、切菜,我和年龄最小的小张到地里砍棉柴。这是队里分给我们过冬的全部“燃料”。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地里早已是一片萧疏,一公里的路程加上奋力的砍柴,早把我们累得满头大汗,在回村的路上,暖暖的太阳晒在劳累了一年的身上,别提有多惬意。
     
      午饭是丰盛的。白面馒头和猪肉炖白菜、粉丝,厚厚的肥肉膘闪着油光,虽酱油色浅的令人反感,但大块的猪肉香味早馋的眼巴巴等着享口福的哥几个直流口水。肉终于熟了,我们也到了急不可待的地步。小刘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专门跑到集上打了两瓶老白干、摆上五只粗瓷大碗。哇!大口酒、大块肉,风卷残云般,我想,这大概算是对我们一年辛勤劳动的回报吧!不一会儿,哥几个满是菜色的脸就喝的通红。要不是我提醒大家控制一下情绪,不在晚上的“年夜饭”中出洋相,看样子中午是一滴酒也别想剩下。
      
      掌灯时分,老队长和村干部们分别端着各式各样的肉菜和白馍馍到知青点来了,会计马大叔还特地买了几瓶当地的瓶装老白干助兴。席间,老队长父亲般地举起酒杯提议:首先遥祝几百里之外所有知青亲人身体健康!本来这是一片真心的祝福,不成想反而勾起了我们的思家之情。大伙不由泪眼模糊起来,从未出过远门而且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高干子弟的小张不知是委屈还是想起了什么,竟情不自禁地大放悲声。一时间,倒弄得老队长不知如何是好,怔怔地站在那里,端着酒碗的手哆哆嗦嗦洒了许多酒。此时的劝慰已成多余,妇女主任王大婶叹了口气,含着泪拍拍我们几个人的肩膀,低低地说:“孩子们,想哭就哭出来吧,闷在心里难受。”话未落音,已是满屋哭声,那情那景,至今犹在眼前。那天晚上,谁也不知道我到底喝了多少酒,反正我是头一个醉倒的。
      
      据后来小张说,老队长当时很后悔,当着大伙的面,竟“啪啪”地抽了自己几个嘴巴。说不该提及我们家人的事,引起大伙的心酸。小张还告诉我,我们几个醉酒之后,老队长和村干部们一直守在我们身边,整夜未合眼,不时地给我们喂水、掖被,生怕我们冻着。他抽着8分钱一包的劣质香烟,在寒夜中,象哄宝宝入睡一样坐在那里听着我们与家人团聚的梦呓,猜想着那一幅幅动人的场面,天亮时,地上丢满了烟头……
      
      37年过去了,知青点上的知青都已步入知天命的行列,有的已经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光荣退休,带起了孙子。那天,我们聚会,说起老队长,众人无不感慨。据曾经回过一次村子的小王说,老队长前几年去世了,他临终前还说了咱几个的名字,念叨着那一年除夕一句话引来的不快,直后悔没能把咱们几个照顾好……
      
      听到此,我不由地落下热泪,这眼泪包含着对老队长的内疚之情,回想起老队长在生活上的关心,想起村干部和社员的亲情,直后悔自己走出村庄后竟没能抽空回去看一眼久别的草屋和那踏出无数脚印的小路以及无数张满怀期望的笑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08:26:35 | 查看全部
回城已有32年,每当除夕,我都会想起1970年在农村过年的情景,那是怎样一个热闹与悲沧!今献拙文一篇,权当对知青下乡的纪念。请大侠们拍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0 09:33:21 | 查看全部
你的文章也使我想起了从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0 18:18:22 | 查看全部
滕老师写得真是好,好象把我也带到了你们那个年代。知青时代的阅历是我们这代人根本无法亲自感受到的,从各种书籍及电视剧中了解到原来的一些知青生活,总感觉苦涩中也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甜蜜。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不知道这样的感觉是否对头。呵呵!
37多年过去了,滕老师这句话似乎不通。小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0 19:20:21 | 查看全部
滕老师是全才,人民铁道报连续上稿。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0 20:50:27 | 查看全部
滕老师写得太好了,再次为我们再现了那个难忘的知青岁月、难忘的年代,真情描述真是感人至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08:50:05 | 查看全部
谢谢各位老师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21:55:05 | 查看全部
感谢各位老师的光临,请大家喝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7:07:00 | 查看全部
引用第4楼汪东亚于2008-01-20 19:20发表的  :
滕老师是全才,人民铁道报连续上稿。学习了。

东亚客气了,我也看到了你的文章哟。同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12:36:04 | 查看全部
各位老师都是文武全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