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建国70年”征文
从火电到新能源 “远看像挖炭的,近看是发电的。”58岁的发电运行部老书记刘民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邢台发电厂工作环境时仍记忆犹新。
刘民1980年进入邢台发电厂,在发电厂技术核心部门——发电运行部工作。他回忆:“当时设备技术落后,工作环境恶劣,粉尘噪音大,面对面需要喊话才能听清楚。我们这些人每天都是黑着脖子,大家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单位澡堂子。”
当年发电设备是分散人工控制,设备布置高低错落,高至锅炉顶部30米,低至地下3米,需要24小时有人就地职守,绝大多数阀门需人工操作,有些阀门直径近一米,一个人根本扭不动,需要多人合力。现任发电运行部书记赵永红在1993年进入邢台发电厂,他回忆:“女同志也练得臂力惊人。”
赵永红进厂时,邢台发电厂发电运行部门已在1983年至1992年陆续引进6台20万千瓦发电机组,设备实现了半自动化,但有些设备仍需人工操作。当时,每两台机组作为一个发电单元,每个运行班组由30人组成。
1998年进入邢台发电厂的刘宪伟现任发电运行部主任:“随着技术进步,工作环境优化很多,许多人工效率低的工种逐渐消失了,例如锅炉零米值班员、汽机零米值班员、给水值班员等。当然,技术进步也带来了一些新岗位,比如集控值班员就要求技术人员具有综合素质,一个顶以前好几个。扩建两台30万千瓦机组后,自动化水平就更高了,现在一个运行班组只需15人。”
发电设备技术上的进步,让发电效率更高,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刘民回忆:“1970年邢台发电厂刚兴建时,除了主要的技术工程师是专业电力人才外,大部分发电厂职工都是本地招聘的中小学毕业学徒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为电力行业从业人员专业化打开了一扇窗。刘民1980年从保定电力学校毕业,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专业电力技术人员,他记得:“当时全行业急缺电力人才,我们毕业后整整三个班43名同学,全部分配到邢台发电厂。”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电力行业发展迅猛,邢台发电厂这时吸收了大量集控运行专业毕业的综合人才。刘宪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来到邢台发电厂。他来到后没几年,就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改造浪潮。这一轮技改浪潮聚焦在环保上。
“首先是从2007年12月到2014年7月,陆续淘汰了全部6台20万千瓦机组,进而通过不断技改升级,提高节能减排能力,发电煤耗由原来的340克/千瓦时,降至290克/千万时。”刘宪伟介绍说:“2005年和2006年新建的两台30万千瓦机组实现脱硫,2014年实现脱硝,烟气排放低于超低排放标准,2018年,煤场气膜全封闭改造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彻底解决煤场扬尘的老大难问题,今年我们通过技术提升实现烟气脱白(水蒸气)。从实质上到视觉上还一片蓝天白云。从技术指标上说,我们作为火电厂,环保标准比燃气电厂还高。”
除了“低排放改造”外,“灵活性改造”是邢台发电厂当前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升级方向。“灵活性改造”主要是为了适应新能源发电趋势,火电厂要为新能源发电让路。随着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大面积使用,在部分时段,客观上降低了对火力发电的需求,新能源供电比例大时,火电就要限产。但是新能源发电有它的局限性,没风的时候,天黑的时候,都相应的没有发电条件,在夏季前半夜又是用电高峰,这时火电就要顶上。如此一来,峰谷差比以前大得多。如何适应巨大的峰谷差,对火电厂是一项严峻的技术考验。
“一句话,就是要‘带得起,压得下’,力求设备优化。”刘民见证了几代发电技术改造,感叹:“今天发电首要满足民用,这和几十年前优先服务工业用电不一样,当年老百姓把停电当成寻常事,今天把停电当成稀罕事。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刘宪伟通过一组数据对比同样反映出邢台市发展进步:“历史数据记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邢台发电厂一台20万千瓦机组就足够邢台地区用电。如今我们现有的两台30万千瓦机组,和邢台市用电需求相比差距悬殊,今年夏天,邢台市用电高峰一度超过508万千瓦。”
从1970年邢台发电厂开工建设,当年入职的技术人员今天都已到退休年纪,几十年来,他们始终活跃在发电厂技术运行一线。赵永红说:“有很多同志对发电运行部门有深厚感情,几十年来,一些女同志每天仔仔细细擦拭发电机等发电设备,就像擦自家家具一样锃亮。”
通过不断技术升级,今天邢台发电厂内外看不到一粒煤尘,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单位。
(邢台发电厂几经重组,1998年正式改制为河北兴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为行文便宜,统一采用历史称呼)
河北兴泰发电公司 何卫东 李海毅
地址:邢台市电厂路兴泰发电公司 电话:0319-2091225 邮编:054000 身份证:130503196805150376 手机:18632995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