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9-10 08:35:28
|
查看全部
排头兵锐意创新——
点燃新引擎,激活新动力
长三角凭什么能够率先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剑看来,长三角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基础好是客观原因——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多年高速发展中积淀下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技文化、先进的体制环境。
三省一市,单拎出来一个,都是响当当的角色:上海是开放前沿、创新高地,江苏实体经济强劲,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安徽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厚积薄发的科技资源。
固然拥有先发优势,但也逃不开劣势——越是发展靠前,越早遭遇“成长的烦恼”;越是步入坦途,越易陷入“路径依赖”;越是领航探路,越无成熟经验可循。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苏州比全国其他地方更早感受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走访长三角,不少人和苏州市市长李亚平拥有同感。受内外部压力双重影响,上海自2008年起连续7年增速低于全国水平;以出口贸易见长的浙江,面临订单减少、经济减速的考验,甚至有人建议暂缓升级、先稳GDP……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焦虑”伴随“转型彷徨”,双面夹击,考验着长三角人的智慧和勇气。
“路总是有的,路就在脚下,关键是要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把经济发展抓好,关键还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新供给引领需求发展,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前后数次赴长三角调研,为三省一市拨开迷雾,为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长三角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砥砺前行。
——把握“舍”与“得”的辩证法,长三角秉持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今年4月初,杭州湾一桩“婚事”引发围观——大江东产业区和下沙开发区合并,设立杭州钱塘新区。
新区一成立,地盘扩大不少,成片农田湿地是不是能开发了?不少企业跃跃欲试。
“今后,亩产效率做乘法,企业数量做减法,耗能污染的都要撤掉。”新区管理者的态度给不少人“泼了盆冷水”。即便是一家年收入百亿元、年创造税收10亿元的大型橡胶公司,也同样吃了“闭门羹”。
这样的“不近人情”司空见惯。浙江湖州长兴太湖度假区,2010年就已成立,直到2015年,项目谈了一两百,落地的却只有两个,绝大多数都被资源环境的“门槛”挡住了;地处安徽宣城的郎溪县,盼着承接产业转移,可项目送上门,干部却不松口:“档次低的不要,设备落后的不要,不符合主导产业政策的不要。”
“不近人情”的背后,是辩证看待“舍”与“得”的观念嬗变,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执着笃信。
有舍才有得。“对从不缺乏投资青睐的无锡来说,把GDP搞漂亮一些并不难。少关几个污染大的利税大户,或者放低要求,‘捡到筐里都是菜’,都能奏效。”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直言,“但是,我们要的GDP,必须是高质量的GDP!”
懂得正确地舍,才能有高质量的得。靠着对项目的严格把关,湖州长兴等来了既不破坏“绿水青山”,又能造就“金山银山”的好项目——投资达251亿元的太湖龙之梦乐园;靠着对产业转移的把关守门,郎溪县迎来了数家投资均在5亿元以上的现代纺织企业,织机设备更新提高两代以上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