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我老家,厨房被称为锅屋。
过去,老家乡下的灶都是用土夯实再挖出孔做成的,后来用土坯垒,再后来改用砖垒,面上贴上白瓷片,便于清理收拾。不管所用材料如何改变,灶的形状没有变,都有三口锅。外锅一般用来炒菜,中间的锅稍大用来蒸米饭、蒸馒头,最里面的是一口小锅,不设灶门,外面两口大锅生火了,热量会通过打通的孔传过去,专门用来温水洗脸洗脚。三个灶呈直角形状,最里面的灶通向烟囱。两口灶门之间,无一例外地被挖出一个很小的洞,专门放火柴的。
灶前放柴草的地方被我们叫做锅门口。冬天,锅门口可是吸引我们的地方,做饭烤火两不误,晚饭一般就在锅屋吃。主妇们吃过晚饭串门聊天,都是往锅门口一坐,一聊能聊到半夜,直到灶间余烬散完,没了暖意。煨灶猫夜里会躲进灶间睡大觉,到第二天做早饭才会跑出来。
锅门口柴草下有各种各样的虫子。梅雨季节过后,艳阳高照,把锅门口的柴草抱出来晒时,柴草下面被惊扰的虫子纷纷夺路而逃,最常见的有土鳖子、蟋蟀、湿虫,甚至还有蜈蚣。这些是鸡们的盛宴,一只只鸡都被撑得走不动路了。土鳖子可以治跌打损伤,哪个孩子爬树摔着腿和胳膊了,大人在锅门口翻找出几只土鳖子,煨汤喝,很快就能让孩子好起来。
锅烧久了,锅底会积累一层灰,影响受热。十天半月,人们会揭下锅,把锅底灰刮掉。灶里的土经过各种柴草的烧烤是可以入药的,专治胃病,叫做“龙骨”。
上世纪90年代,家里新盖了房子,厨房也是新的,而且是两间,一间放杂物,一间当锅屋。锅屋里面锅门口的那面挡柴草的矮墙垛,是我用砖头垒的,有些歪斜,不知道这歪斜的墙垛还在不在了。
缸
多年以前,缸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水缸,面缸,米缸,粪缸。吃喝拉撒,样样离不开缸。
水缸放在厨房的灶台后面,方便做饭、洗刷取水。上面盖着面板,和面、切菜、剁肉,就在面板上进行,水缸经常被敲击得“梆梆”响。夏天,水缸的表面会沁出一层细小的水珠。因为缸内的温度低,水缸成了天然的冰箱,每天的剩菜、剩饭就放在小瓷盆里,漂在缸里的水面上。河里涨水后,在河边捉回来的活鱼,三两天吃不完的,也放在缸里养着。冬天,水缸里会结冰,舀水时,要用水瓢轻轻把冰砸开。
保持水缸里每天都有水,是孩子们的任务。村里有限的几个压水井旁,餐前饭后总聚满了孩子和水桶。
作为家里的小粮仓,装粮食的缸一般来说要比水缸大一些。它们被放在堂屋正对大门的条桌两边,或者卧室的墙角。粮缸的大小和储存粮食的多少,直接反映着这家人生活的殷实程度。这些缸上无一例外地盖着木盖子,我们老家叫木拍子,其实就是盖锅的锅拍子。木拍子上还放着酱盆、竹篮、麻绳、水管等杂物。在我们乡下,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秘密,那就是,麦缸和稻缸还有着保险柜的功能,家里的存折、现金甚至老辈留下来的“袁大头”等贵重物品,被包在塑料袋或红布里,都埋在麦缸或稻缸里。小孩子捉迷藏也爱往粮缸里藏。
粪缸大多埋在屋后的地下,用一圈竹篱笆围着,蹲厕所时,可以透过篱笆,欣赏周遭的竹林、树木。
儿时的记忆中,路上经常走着卖缸的架子车。通常是好几辆,每辆车上都装了七八个缸,缸口朝上,用麻绳紧紧绑在车架上。拉车的人,都是三四十岁的男人,穿着或灰或蓝的粗布衣衫,走累了,把车靠在路边,往地上随意一坐,从车把上的布褡裢里取出厚厚的干馍,慢慢啃起来。这些人是从南山那边过来的,南山有个专门烧制缸和瓮的村子,村名就叫“老缸窑”。小时候,去南山舅舅家,坐在客车上,经过老缸窑时,可以看到路边一排又一排的缸,层层叠叠,交错着摞在一起。
可慢慢地,这路边的缸越来越少,终于一个也没有了。
柴草垛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第一位。过去烧锅做饭,柴草是必不可少的燃料,家家院里都有柴草垛。
柴草垛的底部是四个大树根,顶部像帐篷,下雨了,雨水会顺着“帐篷”滑落下来,不至淋湿下面的干柴。这种“帐篷”挡急雨还是可以的,遇上连雨天就不行了,雨水还是会渗湿干柴。雨过天晴之后,要拿着叉子扒开柴垛,翻晒柴草。太阳升到中天后,摊开的柴草上氤氲着一层白雾,整个院子都弥漫着潮乎乎的朽木气息。吃过午饭,雾气消失后,再翻晒一遍。傍晚时分,把柴草垛重新搭建好。平时烧柴,就是从中抽取。有经验的主妇们,从四面挨次抽取,柴垛始终保持不偏不斜。毛糙的孩子抽柴,是胡乱抽,常常把柴垛抽斜。
以前,我们种稻子、小麦,有稻草、麦草可以烧,后来改种蔬菜瓜果后,燃料稀缺起来。暑假期间,我们几乎每天都戴着草帽、挎着篮、拿着镰去河滩上割草。割下的草就放在沙滩上晒。累了、热了,就跑到河里洗澡、玩耍,玩够了,草也晒干了,轻轻松松挎着草就回去了。后来,家里种杨树苗,到了秋天,每晚放学后,我都要先去树地扫落下的树叶,然后用鸡罩抬回去,这些树叶可以烧一个秋天。
冬初,为了利于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那些乔木的生长,大人们砍下树上旁斜的树枝,劈成柴,晒干,码好,留着取暖和做饭。
下雪的日子,男人们在炭盆边打牌、喝酒、吹牛,女人们在炭盆边纳鞋底、做针线、闲聊,孩子们在炭盆边烤花生、瓜子、炸玉米花。真是乡村最温馨的场景。
柴草垛像面缸、米瓮一样,是家居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白天,大花猫就睡在草垛上,母鸡们在垛下的草窝里下蛋;晚上,柴草垛默默地立在星空下,守候着静悄悄的小院,守候着一段又一段静悄悄的时光。安徽省蒙城县供电公司(王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