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于我一个差不多与祖国同庚的人来说,眼里满满全是70年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祖国的盛衰与个人命运息息相连,小到我个人而言,体会最深的是国家的富强带给我的衣食住行中的住之变,如果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没想到。
那个年代住房是地地道道的“鸽子笼”。那时,无房户,一家三代四代,租住在十几二十几平米房子里的,那更是比比皆是。单位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家庭有弟兄两个,由于家太小了,尽管兄弟俩都已长大成人,却仍然睡在一张床上,后来哥哥结婚,弟弟为了给哥哥腾床,特意让单位把日工调换为比较遭罪的夜班,以便和哥哥错开睡觉时间,后来感觉这也不方便,一个大小伙子干脆和爸妈挤到一个床上睡。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人们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但现在再回忆时,却有些心酸。
上世纪80年代未期,我从部队转业后,单位出于对部队转业人员的关心,在家属大院,分了面积为36.07平米的三间土坯平房给我。这个房子是老式火炕,灶间在进间屋,而且是泥地。那时人们友谊的纯洁和忠诚度,是无可比拟的,大家也开始在生活上有了一些追求。搬家时,朋友们全来帮忙,把炕拆了,泥地打成光滑的水泥地,并帮忙在南山墙处用石棉瓦搭起了一个做饭的小棚。朋友之间不提钱没有客套,只有一碗薄酒香茶待客,此家的蜗居不可同日而语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建设和改造也如火如荼展开,东莱兴也列入了改造计划。1992年底,当我家属拿到68.75平米小三居的楼房钥匙时,兴奋得如同孩子,恍若梦里。不光是我,对每一个拆迁的邻居来说,住楼都是大闺女上轿头一回,心情自不必说。我们差不多都是单位同事,我记得那年春节,楼洞里请文化人写上大红福字和对联,邻居们这家请,那家叫,每每喝得微醺或呼天喊地才罢休,有一个邻居醉得二马天堂,媳妇背他回家,他还不忘扭头用打不了弯的舌头说:”回头,去看看我新家哈。”还有的人在梦里都笑出了声。
那时的楼房还没有煤气和暖气,做饭靠烧煤,取暖靠煤炉。后来我请钳工做了个土暖气,每年冬天都要准备煤炭,坐在楼下小棚挥动斧头劈生火木柴。这些沉重的家务活给每个家庭都造成了很大负担,以至于当时工厂职工有一句共同的口头禅:在家休星期天,比上班还累。幸运的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我搭上了单位福利分房的末班车,有了一套双气(煤,暖)的95平米的房子,个人花2万余元买下,一个普通老百姓,也破天荒地有了自己的不动产。现在的人们,除了关注房子面积外,对周边环境,楼盘质量,物业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几年前,我家在海边买了一个大四居的商品房,一尘不染的大理石饰面,宽敞明亮的落地窗,此时用鸟枪换炮来形容倒也恰当。不光是我,我的几个姊妹,现在住房面积最小也是九十平米,姐姐在徐州的电梯房达二百平米。
前几年,我们几个中学同学见面,说的最多的话题,就是住房条件的变化,在这上面,大家似乎都显得志满意得,很有话说。原来有一个住在东郊的李姓同学,原本日子过得相对拮据,但在政府棚户区改造的政策下,他一下子分到了三套楼房,按他的话说连孙子结婚的房子也不用操心了。更可喜的是,随着城市不断长高增大,原来所谓的穷乡僻壤,如今也摇身一变,成了寸土寸金、商业繁华的中心城区,说起党和政府给他的生活带来的这些变化,我的这位操劳终生,满脸皱纹的昔日同窗,竟有些眼圈发红,所谓有国才有家,家国情怀,大概就是如此吧。
当然个人小家之变,比起国家之巨变,是微不足道的,但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据统计,2018年,全国城镇人口平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9平米,比1978年提高了32.3平米,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政府对城镇低收入家庭实施了保障性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政策,取得了骄人成绩。党的新农村改造和异地搬迁等扶贫惠农政策,给广大农村带来无穷生机与活力,现在的新农村,现代化生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洋楼别墅早已成了寻常百姓家。这些世人所瞩目的成绩,为新中国壮丽70年的奋斗历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70年,我年届古稀,祖国则“国运昌隆襄盛举,华夏大地沐春晖”,愿中华儿女用忠诚,铸就伟大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安徽省蒙城县供电公司(王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