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9|回复: 0

出行的变迁

发表于 2019-9-10 15:11: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1949年建国到2019年,70年风雨征程,让衣、食、住、行的变化,70年改变着你我的生活。
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说到行,从主要依靠步行,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从长时间排队只为搭上一辆公交车,到如今手机一开就能叫到网约车……70年来,咱皖北人亲身感受着建国70年交通方式的巨大变化,享受着越来越便捷的出行服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门基本还靠步行:
自行车撑起一家人的出行
改革开放之初,今年56岁的王伟生活在老家蒙城县北赵集公社路东大队王小圩。他告诉记者,那时候自行车数量比较少,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谁家有辆自行车那是很让人羡慕的。那个年代,人们出门基本靠步行。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经常步行十几里去北赵集赶集,有的人还步行5多里地去赶古庙会。
1984年,王伟结婚时,妻子家陪送过来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这以后走亲戚、赶集都骑着自行车去,孩子坐在大梁上,比较轻的东西就挂在两个车把上。”王伟说,后来流行斜梁自行车,他又攒钱买了辆斜梁自行车。每到春节,在公社工作的夫妻俩就带着孩子骑半个小时自行车回家过年。
现在我还记得小时候爸爸骑着大梁自行车带我走亲戚的场景,那时我坐在大梁上,双手很自然地扶着车闸的位置,爸爸一捏闸,我一不小心就会被夹到手。”王伟的儿子王亚笑着说。
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摩托车小汽车成新宠,汽车火车车次增多:
上世纪90年代,摩托车、小轿车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当时马路上大多还是摩托车,一辆小汽车得好几万块钱,对于平均工资只有二三百元的多数人而言,近乎一个天文数字。”王伟说,1993年,他花5700元买了辆嘉陵摩托车。此后,工作变迁到许町镇,他回老家许町镇半个小时就到了。
今年58岁、年轻时常坐火车到东北出差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蒙城县县城也就一个汽车站(现蒙城县客运总站),要坐火车站宿县与蚌埠火车站,火车、汽车的车次增多,人们外出可选择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出行方便了许多。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也买起了小汽车,大街上的轿车渐渐多了起来。如今小汽车已成为市民工作和生活中常见的代步工具,遍地都是。据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车辆管理所数据显示,2018年年底全县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5万余辆。
高铁来了说走就走,手指一点网约车就来:
杨梅在我县工作,因工作需要经常到广州出差。“刚开始需要到火车站排队买票,有时得排一两个小时。从蒙城县没直达广州的车,只从阜阳、宿县与蚌埠火车站还需要20多个小时,我每次坐车都犯怵,车厢里人挤人,坐一回车就像得了一场重病,好几天都缓不过来劲儿。”杨梅说,2010年后蒙城县有了高速公路出行更方便,从蒙城县到合肥仅需2个半小时,还能在网上购票,说走就走,方便多。
如果有一天实行车限号,或者和朋友聚餐要喝酒,他就会叫网约车。“在手机上用手指一点,输入目的地,网约车两三分钟就来了,很方便。”王伟说。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不只是“回到原点”
想不到的是,几十年后,自行车竟然又成了人们喜欢的出行方式之一。“70年前,能有一辆‘永久’或‘凤凰’,不亚于现在的奔驰、宝马。”
买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凤凰”牌的,花了180多块钱,顶得上他4个多月工资。第一天骑自行车上班,张西森没来得及停车落锁,就被同事们抢着推走试骑。自行车被借走骑了一上午,车梁、车泥瓦上都是灰,张西森赶紧掏出车座下塞的毛巾反复擦拭一番并抹了一层自行车油。
“那时还是计划经济,买车得有购车券,所以,能买得起自行车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张西森说。慢慢地,自行车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一家人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两瓶罐头、一包点心,就能走亲戚。“那时候说一个人家庭条件好不好,就看他是不是‘骑着倍儿新的自行车,带着彩花的暖水瓶’。”
到了90年代,摩托车开始走进家庭,取代自行车成为新一代奢侈品。“那种跨骑式摩托车,发动时得用脚狠蹬启动杆,启动后噪声很大,‘突突突’的声音老远都能听到。”张西森笑着回忆,“如果嫁女儿能有一辆摩托车陪嫁,那是非常有面子的。”
再往后,随着电动车、汽车的崛起,自行车渐渐没落。张西森也在2012年买了第一辆小轿车。不过,近两年来,随着共享单车在各地兴起,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自行车又迎来了“新生”。
与70年前不同的是,如今的自行车只是人们众多出行方式的选择之一。这个看似回到原点的出行方式,背后却是交通工具插上互联网翅膀后的又一次更新迭代。
“互联网+交通”正在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元化、便捷化的出行需求。出远门再也不用到车站排队买票,在家里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出门乘坐公交车,手机APP可以实时告知公交的“行踪”;想要打车,手机上网就可以约车……
对于每一个出行者来说,建国70年巨变之后,“说走就走,路不再长”,已成为现实(王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