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林徽因曾说“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我的记忆里,有故乡的许多印痕,一朵花、一棵老树、一片草、一条小路……特别是故乡老房墙上的那一块小黑板,还有我与小黑板之间的故事。
爷爷老房子里的小黑板,留下了我最初写下方方正正汉字的记忆,从此我人生的历程中,再也没有离开过文字。1970年,我刚刚三岁。那时,“活学活用《毛主席语录》”是人们的“必修课”。为了方便书写学习,大家仿照学校教室里的黑板,在自家墙上辟出一块地方,抹上泥和石灰膏,待半干后,再涂上黑色墨汁,用抹子反复抹出光亮后,一面自制的小黑板就算完工了。爷爷把小黑板的位置选择在三间平房中间堂屋的西面墙上,看上去比较醒目,小黑板下方是做饭的灶台。
那时村庄的宣传员定期来各家各户用粉笔在小黑板上抄写《毛主席语录》,而且会经常更换内容,人们可以随时观看学习。后来,小黑板上的内容很少更换了。再后来,小黑板几乎闲置下来,静静地依附在老房子的墙上。又过了两年,小黑板有了新的用途,有时孩子们在上面练字画画,有时大人们记录一些重要的事情。
我学会走路后,可以踩着小凳子爬上爬下的时候,对一切好奇的事物愈发感兴趣,尤其是那块小黑板。身为教师的父母常用粉笔在上面写字或画画示范给我,我在一旁定睛观看着。粉笔和小黑板呈现出来的画面原来这么神奇,那是黑色背景下的白色或者彩色世界。于是,模仿大人在小黑板上写字画画、随意涂鸦,成了我儿时最乐在其中的事。父母对我的“爱好”欣喜之余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买来一盒盒白色、彩色粉笔和一个黑板擦,还找来了语文课本和一些小人书。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是十分珍贵的。他们手把手教我写下“人”“天”时,让我对汉字有了最初的认知:做人的“人”,天地的“天”。长大后我懂得了天大地大,而我是如此渺小的一个人。潜移默化的文字启蒙,让我对未来有了最初的认知,是我人生成长路上的宝贵源泉。后来,小黑板上写过的字越来越多,画过的画越来越缤纷,我注目着小黑板世界的眼神越来越清亮、坚定。
我三四岁时已经习惯每天拿着各种颜色的粉笔,快乐地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直到初秋的一天午时,我像往常一样,熟练地踩着小凳子爬上锅台,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时,完全忽略了此时锅里刚刚做熟的一锅白米粥。一边写字一边挪动小脚丫,右脚一下踩进了没盖好锅盖的锅里……正在上班的父母闻讯急忙赶回来,将因疼痛哭得撕心裂肺的我送到了医院,我的脚面上因此落下了一块疤痕。虽然烫伤之后,父母严禁我三餐时间再在小黑板上写字。但我却“好了伤疤忘了疼”,又一如既往地爬上锅台,继续我的小黑板快乐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脚上烫伤的疤痕已经不太明显,但却一直伴随着我,成了我与小黑板“感情深挚”的见证。
有时候,热爱是无法抵挡的,虽然当时我还是个孩子,而孩子的热爱也许更单纯更执着。那时,在许多没有小黑板的地方,我常常随手捡起小树枝或者小石子,在地上随意写字或画画,这于我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后来我们举家搬迁,我在离故乡稍远的县城上学,老房子里的小黑板渐渐成了记忆里的想念。再后来的多年后,爷爷的老房子翻新建造,我的小黑板也永远地成为记忆。
记忆永远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它那么美好,不经意间记起,小黑板上稚嫩歪斜的字迹和图画,总是像岁月角落里的一缕芳香,气韵醇厚,让童年的快乐时光悄悄走回心间。安徽省蒙城县供电公司(葛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