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记第三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能手获得者陶广山
25年的冶炼生涯,有多少坎坷、多少磨励,对于陶广山来说已记不清了。这位从革命军营里走出的坚强战士,凭着他对冶炼事业的挚爱,而今成长为金川集团公司冶炼厂熔炼车间火法冶炼战线上的一名行家里手。
在工作中,陶广山是个爱琢磨、爱动脑、多实践的人。刚参加工作的几年,他发现火法转炉吹炼质量还不是很高,他就经常在炉子旁慢慢观察,发现操作技术对吹炼质量有影响。然后自己摸索,总结出了进热料、加冷料、加石英、放渣、筛炉、吹炼、出炉这七步操作法。这个操作法能从吹炼进度上准确计算出吹炼造渣所需的石英量,对提高当时的转炉生产效率起了极大的作用,使转炉含有色金属量控制在了0.4%以下,每年减少金属循环26.25吨。这是他工作上的第一次技改,大获成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和信心,从而也奠定了他后来的技改之路。
现代企业,关注的是成本和效益。作为一名兵头将尾,陶广山在工作中发现,生产过程中处处可以挖潜增效。他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带领有关人员和操作炉长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针对转炉耐火材料消耗严重、冷料率低、石英、重油用量大的弊端,他对冷料进行了分类研究,大胆提出加大转炉的冷料量技术攻关方案,严格控制石英、重油的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增大冷料处理一项,充分回收了有价金属,提高了转炉的寿命,在转炉吹炼系统,年补充镍量128.5吨,创经济效益320万元,转炉单炉寿命由过去的120炉次,提高到现在的150炉次,大修周期增加了30炉次,每年节约大修费用100多万元。
2001年,公司决定做大铜文章,利用冶炼厂熔炼车间一期闲置电炉进行炼铜。在全世界有色金属的冶金史上,还没有在同一座厂房内既炼铜又炼镍的先例。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陶广山组织技术人员制定了详细的洗炉方案,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对每一台设备,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直到正常运行。转炉炼铜,是一期炼铜工作的中心环节,许多的技术难题都是从未接触的。经过严密的考察,他亲自指挥操作吹炼第一炉,在陶广山的指挥下,助手们攻克了喷炉、死炉、过吹等一道道技术难关,终于在2001年元月2日10:40分吹炼出了第一炉合格的粗铜产品。又经过他和全体职工的艰辛努力,攻克了圆盘浇注的最后难关,终于在2001年2月4日浇注出第一批合格的阳极板,仅仅用了45天便打通整个工艺流程,为集团公司做大铜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熔炼车间进入了镍、铜高负荷生产的格局,当年就使集团公司铜的产量突破5万吨大关,首次超过镍产量。
在熔炼车间2#圆盘浇铸机试车投产期间,由于设计与进口原器件之间存在一些技术参数不符,一直不能正常投入生产,陶广山与其他技术人员一道吃住在工作现场,近一个月没有回过家,直至2#圆盘正常投入使用。他对所属电炉、转炉、阳极炉的炉况、各种设备了如指掌,可以说,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日常的生产组织中,他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凡是能够增加产量,利于生产组织、减轻职工劳动强度的技术改造,他都积极地参与和实施,在转炉、阳极炉、园盘浇注等工作岗位上,处处都留下了他技术改造的足迹,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
2005年以后,随着铜合成炉系统的建成投产,熔炼车间的生产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沿袭了几十年的生产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格局下生产组织工作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陶广山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系统的调查,向车间提交了《解决生产组织工作和技术难题建议书》,所列方案均被车间一一采纳。
目前熔炼车间铜、镍两大生产工艺流程已形成了以转炉系统为中心,铜合成炉系统、电炉系统、阳极炉系统围绕转炉系统调整生产能力的组织模式,全系统全部保持了高负荷生产能力,为全厂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广山在25年的工作实践中,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奉献精神,也掌握了冶炼工艺的高超技艺,在实际工作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形成了扎实的工作作风,使自己成为了一名学习型、专家型的工人高级技师。由于他在工作中的突出业绩和精湛的技艺,他多次获得厂、公司、省行业技术比武状元、先后获得两次公司劳模、金昌市劳动模范、“甘肃省新长征突击手”;2005年被授予甘肃省劳动模范;1995年 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近日,又被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授予技术能手称号。
面对取得的成绩,陶广山总是平淡地说:“这是熔炼车间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我只不过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一些事情,但是我热爱冶炼事业,并且会孜孜不倦的在冶炼事业的大舞台上追求下去。” [李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