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浙江石油 胡鹏
归有光的散文,可以说是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姚事略》《世美堂后记》等思亲怀友类的作品而为大家所熟知并获得好评的。在这类散文中,归有光追忆日常琐事、怀念故去亲人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平实朴素却婉转多情。王锡爵在《明太仆寺压归公墓志铭》就认为归有光“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青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第一次读到归有光先生的作品是中学时代,《项脊轩志》。
当时初读这篇朴素的散文,丝毫感受不到其被众人所称道的温情脉脉、思念怅惋,究其原因或许是当时太过稚嫩不谙情思,也或是因为在师长必须强记硬背并默写的要求下,从未有想过把这些字句放进心房里静静感受其滋味。而不久前重读之时,读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情不自禁看得心底震颤,一句哀叹里竟夹杂着那么多情感。
于是再去寻找再去阅读归有光的其他文章,一篇写满“人情”又真挚苦涩的《寒花葬志》令我移不开双目,由头到尾又细看多遍之后才轻轻阖上书页。既而开始在图书馆和网上查找这篇文章的记载与研究,急切着想了解那段陈旧的历史,想要从他人的研究记载里挤进归有光、魏如人、寒花之间交错的关系与情事中看看。原来《寒花葬志》原名《寒花葬记》,删去了“生女如兰,如兰死,又生一女,亦死。予尝寓京师,作《如兰母》诗”这二十三个字,究竟为谁所删尚是一个争议,但这短短二十三字却隐瞒了归有光的一段情感史实。
寒花,是随原配魏氏嫁到归家的婢女,初来时只有十岁。五年后,因为魏氏病逝,她的身份由媵而妾,与归有光一起共同生活,至十九岁时就逝世了。她先是为归有光生了一个女儿如兰,但如兰没满周岁就夭折了,接着又生一女,却没想到会是和如兰一样的命运。
《寒花葬志》从三方面来写寒花的稚气未脱。“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这句话是简简单单的肖像描写,发式、衣着描写简洁,但清晰地交代了寒花初来时的样子,在归有光的追忆中寒花或许永远是这副惹人怜爱的少女的形象。“煮荸荠,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前一句是动作描写,后一句是神态描写,这两处细节都表现出寒花的稚气未脱、天真可爱,这些纯系白描的写法,完全没有多余的字句修饰,然而多少感慨汹涌在归有光平淡的笔下。近乎琐碎的日常生活,既没有壮阔的场景气势,也没有深邃的哲理象征,只是将真实细致的人事景物娓娓道来,却让人读过之后心弦訇然作响。
其实文章伊始就渲染了轻而悲切的氛围,“葬虚丘”三字便让人感受到归有光对于寒花的亏欠之感。寒花身份低微生前不曾有过享乐的生活经历,死后葬在荒芜之地,作者在为寒花写志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悲伤,他让浓烈的感情以舒缓的节奏呈现。两次丧妻,两次丧女,年纪尚轻的他在人生中体味到了太多的无奈与悲凉,才会对天发出“命也夫!”的悲怆呼号。
再读《女如兰圹志》可以发现,文章中有“母微”二字。微者,身份卑微也。寒花的身份,最初是婢女,而后是媵妾,与明媒正娶的夫人相比,地位显然不高,然而归有光却在她病逝后,特意写下情深如此的悼亡之作。有人说这篇文章是明写寒花,暗写魏孺人,在这种刻意的淡化与压抑之中,包含了作者深挚沉痛的情感和细腻丰富的心灵。我却觉得他是明写寒花,暗写自己,对寒花不幸命运的哀伤与同情,蕴含着爱妾病逝带来的巨大的情感失落。
而归有光这种纯粹白描的抒情方式让我惊奇又心生敬佩,原来写文章不是必须抑扬顿挫有情有景呼天抢地才能让人动容落泪,平静的细节描写和叙述便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浓郁的诗意使人眼眶发红。
我是不太能表达情感的人。但这篇散文,所有的字句都让我真切体会着平静之下的浓烈感情。他这一生中共枕过四位迥异的女子,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些生命总像浮萍一样轻盈盈飘走。他写的情里从不哭诉自己的付出,多得是对曾经的思忆,和岁月流过的一声叹息。
据清初抄本《归震川先生未刻稿》所收之《寒花葬记》,在“婢,魏孺人媵也”和“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之间有一段很重要的话:“生女如兰,如兰死,又生一女,亦死。予尝寓京师,作《如兰母》诗。”
由此可知,寒花在这两年已成为归有光实际上的妻子,并相继生下两个女儿。两年间,寒花由豆蔻的少女变成扶持男主人的妾妇,没有名分,地位低微,女主人已经去世,唯一可以依靠的男主人这几年间又多在外地。
可以想见,在她由少女转变成少妇的过程中,她在归家的处境非常的艰难和尴尬,她很难享受到正常的关爱和待遇。
可能是由于连续的生育和丧女之痛,寒花在十九岁的花季撒手人寰,又是一个早逝的生命,她卑微、弱小,在归家的九年时光匆匆走完了一个女人一生的路程。
面对寒花的坟茔,归有光心中有惋惜,有愧疚,有很多难以直接言说的感慨。文内的形象和文外的悲哀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越是写寒花的天真、灵秀,越反跌出现实的世故、复杂和无奈。
文章的风格有很多种,归有光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平淡,这平淡不是淡而无味,是余味绵长,是平淡处自有韵致。对苦涩的品位,对前辈作家的继承,对行文的独到见解,使得归有光文章言之有情,使他的文章独具魅力。归有光所叙之事就像身边之事,所表之情正是人之常情,自然地就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