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福建石油 何银基
在石器时代,竹器、木器和陶器就被广泛使用,而在八十年代之前,这些器物是乡村家家户户必备的家什。
福建省是全国重点竹林区之一,竹种资源丰富。苏轼在《记岭南行》里说:“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短短数言道尽竹林的用途。竹器在过去的村庄里无处不在,竹制的家什特别多。
劳动少不了箩筐、畚箕、扁担,居家离不开竹匾、簸箕、蓝子,厨具有笊篱、蒸笼、竹箅,卧具有竹床、竹席、竹枕……就连冬天的取暖“神器”火笼外罩也是竹编的,可以说生产生活中处处都有竹的身影。
畚箕是每个农户都必备的工具,它的外形像个没有把的垃圾斗,家乡的畚箕两边有耳,可以系上绳子供挑担用,也可以用两手抓着两耳把畚箕里的东西倒出去或者洒出去,所以送土肥、挖泥土等都要用它。家乡人形容一件事很简单、很容易做好,就说它是“三锄头两畚箕的事”;形容一个人做事干净利落、效率极高,就说他“三锄头两畚箕就把事情干完了。”这说明,对于农民而言,畚箕和锄头一样重要。
竹器使用再广泛,却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并非无所不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打水、挑水就得用木桶了。过去村庄里家家户户都必备一副水桶和一个吊桶,到井边取水时,用吊桶把井里的水提上来,倒到水桶里,两桶水装满了,再往家里挑。参加生产劳动的还必须有一副粪桶和一个木勺,粪桶不光是装粪水,也装浇园的水,而木勺用于舀水和泼水。除了木桶外,床铺、柜子、桌椅等都是木器。过去木器制作最精巧的要数灌溉用的水车了,家乡的水车都是人力驱动的,有手推和脚踩两种。脚踩水车更长更大,车身是薄木板做成的长槽,而长槽有的长达二丈,宽约五寸,高则约一尺。
长槽中架有行道板一条,两端装置大、小两个轮轴,大轴在车头,小轴在车尾。行道板的上下通周都系有龙骨板。而车头大轴的两边各自连接着有着四根柄状小木棍的拐木,只要人依靠架子,踏动小木棍,就会踏动拐木,而踏动拐木的同时则会带动龙骨板,这时龙骨板就会绕着行道板而转动,水就被龙骨板沿着长槽推上岸。水车是木质机械,是当年抗旱灌溉最给力的器具。
乡下人过日子,少不了坛坛罐罐。由于陶器具有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这些竹器、木器所不具备的特点,所以农家大到水缸,小到储盐的罐子,都是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并长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里,醅酒的器具和小火炉都是陶器。在过去的农家生活里,陶器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缸是最不可或缺的,农家人每天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天未亮就去井边挑水,给水缸灌满水,就是天寒地冻、刮风下雨也不能让水缸空着。
我从小到离家参军,我家的那口水缸都沉默无语地蹲在那里,滋润着一家人的生命,融和了所有的生活滋味,装满一家人的清苦和温馨。
记得我家还有个坛子,口小肚子大,平时用不着,只有腌菜的时候才用它,储进坛子的蔬菜,经过时光的修炼,演变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滋味,成为我们难以忘却的舌尖记忆。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塑料、铝和不锈钢制品的普及,许多竹器、木器和陶器都逐步退出了乡村的生活舞台。它们来自自然,装填着朴素的乡情,已渐渐成为村庄记忆中的一个个乡土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