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9-21 15:15:29
|
查看全部
VR是一种新的技术,也是一种新的媒介,它改变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酝酿新的艺术手法和观念。从一个更大视野来看,VR并非从天而降。古往今来,艺术千姿百态,但都是以虚拟方式模拟现实和描绘梦想,为人们提供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不同艺术媒介塑造现实的方式和形态各不相同,而媒介发展又越来越受到技术影响。在整个20世纪,影像技术获得极大发展,电影和电视成为主流艺术媒介,在视觉、听觉等感官层面上为人们对现实的虚拟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但是,现有的影视媒介从技术上来说也已经发展到一定极限。首先,影视需要借助2D屏幕,观众始终外在于他们的观看对象,即使是3D技术也难以令人真正身临其境。其次,观众始终是被动观看者,他们无法与观赏对象进行互动,而互动恰恰是人类与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关系之一。随着网络和电子游戏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在文化活动中做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更多的主体意识,需要更多参与感、更多操控感。
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更可以理解VR在今天的意义。在VR中,传统的屏幕消失了,观众真正走进虚拟世界。同时观众不仅仅用眼睛观看,还用整个身体与环境进行互动,这就带来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也让艺术传播过程中的自由度获得根本性提升。
VR为艺术带来全新维度和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但是也带来更大挑战。在传统的小说、戏剧、影视中,作者和编导控制着作品发展的方向,线性的文本、有限的屏幕和“第四堵墙”也让读者和观众容易追随视角,把握情节,理解作品意义。在VR中,世界以全景方式展开,信息从四面八方同时涌来,人怎样才能抓住重点,不在纷乱的场景中迷失自己?这里我们又奇妙地看到了传统艺术中“限制”的意义。新媒体艺术不能全盘抛弃旧有的艺术规律,而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借助新技术进一步拓展其表现手段。
VR前所未有的逼真性和沉浸感也有令人担忧的另一面,那就是容易让人沉溺其中,缺少对真实与虚拟界限的认知。VR会不会造成一种新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态,把已经出现的“宅”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造成人类社会的内向化趋势,让人失去向外探索和奋斗的意志?我们需要这样的警惕,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VR,而是应该从人文角度进一步开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事实上,从VR中已经发展出增强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为我们打破虚拟的闭环提供新的思路。AR是把虚拟的影像投射和叠加在真实的世界之上,虚拟与现实彼此参照,相互融合。某种程度上,可以将AR理解为一种更向现实开放的VR,与之类似,我们也应该对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20日 20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