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江汉油田 彭琳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我是一名“油二代”,每当听到这首《我为祖国献石油》时,都会感到由衷的自豪。
我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但在我心中,他就是我的“男神”。小时候,父亲是个大忙人,早出晚归,没个准点。我的任务就是守在门前的小路上,随时给母亲报告父亲回来没有。远远望见那个熟悉的身影,我开心地喊着,一头扎进父亲温暖的怀抱里。父亲总是把我一把推开,一脸无奈地说:“这工衣脏得很,离远一点。”可我毫不在意,高高兴兴地挽着父亲回家了。父亲身上的油气味,渐渐成了我最喜欢的味道。回到家,母亲一边埋怨父亲又把衣服弄脏了,一边把准备已久的饭菜递给父亲。只有我知道,母亲为了怕饭菜凉了,一直放在被子里捂着。从那时起,我就渐渐体会到石油人的艰辛与不易。
父亲跟我谈起过他心中的“男神”——王进喜。他,是那个年代的传奇人物,是所有石油人心中的英雄,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铁人”。“铁人精神”体现了我国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感染了几代人。回首那个沧桑岁月,为了摆脱中国“贫油国”的帽子,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克服恶劣生存环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安装钻井设备,硬是用血肉之躯竖起台台井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在铁人精神鼓舞下,全国掀起“工业学大庆”的高潮,中国一举摘下贫油国的帽子,自给自足,扬眉吐气。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我的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铁人精神激励着人们前仆后继。1969年8月,由石油工人、技术人员、武汉军区军人、地方民兵、转业干部等13万人参加江汉石油会战。当时的江汉油田还是一片沼泽,条件异常艰苦。
鲁迅曾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石油先辈们不畏艰险,与时间赛跑,与恶劣环境抗争,硬是用自己的双脚从泥泞的沼泽中,走出了一条路。终于,在1965年9月27日,钟11井喜获日产6.7吨自喷油流,激动的江汉石油人在油田会战指挥部召开了庆功大会。自此拉开了江汉油田辉煌的篇章。
每当谈起那段峥嵘岁月,父亲的眼中都闪闪发光,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而当年的帅气小伙,也已青丝染白霜。后来,我也成了一名石油人,沿着石油先辈的足迹,继续向前迈进。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在采油一线,无论寒冬酷暑,日复一日,往返于井站之间。面对烦琐而枯燥的工作,我也曾抱怨过、困惑过。
“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每当苦不堪言的时候,耳边就不由响起了那段熟悉的旋律,眼前一个个坚毅的身影朝我迎面走来,那是千千万万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奉献终身的石油先辈。其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我的父亲,他朝我微微一笑,我知道我不能放弃,我们石油人不懂放弃。
如今我也过了而立之年,每当孩子问起我的工作,我总是无比自豪地告诉他,我是一名石油工人。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辈的殷殷期望。油田是我家,我们在这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有一首歌,一段情,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