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广西石油 韦琼英
打小时候有记忆起,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拿着粉笔写在衣柜上的那几排字,清楚地记得有这一句:家事国事天下事, 得民心者得天下。虽然过了三十几年,这一行字一直还印在脑海里。脑海里父亲的影子 清晰可见 ,他的作为影响了我一生,一直伴我成长。
父亲是退役军人,退役回村后,当了村支书,记忆里,他的身影不是在访民就是在去访民的路上,每次回到家都是接近日落,甚至更久。哪家闹别扭,哪家与哪家争吵 , 哪家分家了不公平,甚至要干架的那种,哪家没了油米进锅,他都要上门嘘寒问暖,有好的政策福利,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怎么给村里最困难的人家送过去,逢年过节,家里总少不了他所谓帮扶的那些村民。母亲时常唠叨他“当兵的都是死脑筋 , 傻个当兵的,没见像你这么傻的”。父亲总是会笑着说:你懂啥,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打那时起,我对党员一词就有所好奇,爷爷是老党员, 父亲是党员 ,那我不就成了小党员。父亲总会跟我提起入党之事,我当时还是十来岁出头,母亲说他疯了,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给我姐弟俩背。我和弟弟会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团结就是力量》,学的第一堂体育课, 就是他所谓的“兵营基本功训练”--扎马步。
从小,父亲母亲就教我们百善孝为先,敬长辈,正心术、端人品,笃勤俭,懂礼貌。
在我们广西河池的壮族农村,有一个孩子一旦成家立业了,父母就要分开跟孩子们生活的习俗。记得小时候,母亲跟我提过一件事,父亲跟母亲成家后爷爷奶奶就开始计划分家的事情,爷爷有三个儿子,因大伯立志在外已经成家立业,因离老家太远,两老又不愿意去市里住,两老的后半生活认定了父亲和叔身上,当时父亲很不愿意让爷爷奶奶分开住,希望一家人住在一起,和和睦睦的,但始终扭不过两老,奶奶跟叔叔过,爷爷就跟父亲过,虽然父亲多次劝阻但还是没能说服两老,最终还是尊重了他们的选择。每次说起这事,父亲总会跟我说,以后这样的习俗要改,家以和为贵,我们不是不和,老一辈太执着,我们能理解,但是我希望以后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每到节日,父亲总会找很多借口叫爷爷奶奶和叔一家一起到家里吃团圆饭,一起畅聊,从爷爷奶奶开始,讲他们小时候的事,吃饭的时候父亲总是第一时间给爷爷奶奶盛饭,然后就会引导我们先给大人们摆凳子、盛饭,爷爷动了筷子小辈们才能动筷子,吃饭不能讲话,吃饭一定要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饭,从小就要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父亲觉得分家让两老分开住一直是他的遗憾,因为传统的分家习俗,他却无法改变,但是他一直对我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稳定。我们是小家,就要从小家做起做好。
在我们中国,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叮嘱要我做一个善良、真诚的人,那时候不太理解,只是能看到父亲经常去帮助村里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不求回报。渐渐地我长大了,已成为人母,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已成为我做人的原则,这或许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我也变成了父亲那样的人,如今,我把这种氛围带到了家庭生活中,尤其是儿子在这其中收益颇多。五岁的儿子,他无形中能知道吃饭要吃干净,看到长辈来家主动让座,见人打招呼问好,做错事要道歉,知错能改。无形中他也在慢慢被默化。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的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好的家风、家规、家训、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辈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要努力将前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们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