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7|回复: 2

[转贴] 村庄里的宗祠

发表于 2019-10-11 20:07: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福建石油 何银基

在《白鹿塬》里,宗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意象。白鹿村但凡有重大事情,必将年满十六岁的成年男女集合到祠堂之中。祠堂既是祭拜祖宗的神圣之地,也是公开裁决村中事件的重要场所,包括对违规者的惩罚。通过《白鹿塬》中对祠堂的描述,我们可以对封建宗法有更为深切的认知,从中了解中华家族宗法的历史。

在农耕社会里,我们祖先就开始以父系的血缘作为纽带传宗接代,一个家庭生下的子女,男的被留在这个家庭中娶妻生子,女的则被嫁为人妻。随着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家庭被放大成为家族,各个家族有了用以区分的姓氏。为了纪念先祖,记住自己血脉的由来,后人为先祖修建宗祠,于是,上到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都有属于自己的姓氏,都有属于姓氏的宗祠。在宗祠里,通过每年的祭拜,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宗祠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繁衍,凝聚着无数族人的深深眷恋,是所有族人对根的认同,宗祠便成为中国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

我们国家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家庭为社会基本细胞而幅员广阔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维护社会的稳定而不发生动乱,国家统一而不分裂,虽有中央一统的君主主政的郡县制,但在交通和讯息极不发达的时代,乡村基本是处在“天高皇帝远”、治力鞭长莫及的地带。因此村庄的自治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不可或缺和特别重要。如果村庄自治失效,乡村社会的秩序就会土崩瓦解。

村庄自治,主要凭借血缘宗族关系或地缘亲密关系,由家人族人一代一代地宣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演辨证、尚和合的精神,并通过制定乡规乡约去唤醒乡人、族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在这里,宗祠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宗祠里供奉着整个宗族的祖祖辈辈,接受着子子孙孙一年一度的顶礼膜拜。但在宗法社会里,不是所有人死后都能享此殊荣的。如果严重违背了乡规乡约,生前得不到族人的认可,甚至被逐出村庄;死后就成为进不了宗祠的孤魂野鬼。这等于给每一个族人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强力维护着乡规乡约的权威和宗族内部的秩序。

宗祠里不仅供奉着祖宗的灵位,而且珍藏着族谱,在牌匾、楹联上镌刻着祖训,也是制定和宣扬乡规乡约的场所,这些都在劝喻人们要尊崇敬祖、敦亲睦族、扬善劝恶、济世安邦。宗祠对族人的教化无不渗透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培育着家国情怀,涵养着家国文化,成为村民遵守行为规范、培育道德情操、塑造人格理想的极为有效的教化方式。

我们村庄的宗祠,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小学的校舍和各种演出的娱乐场所,我离开村庄投身军营前,从未见过宗祠里的宗法活动。八十年代,宗祠由于年久失修,把小学搬出,拆掉旧祠堂,并在原址翻建了比原来规模大得多的祠堂,据说宗祠里每年都有若干宗法活动。但村庄里的很多青壮年都外出谋生,只是在春节前后像候鸟一般回去住一段时间,田园大多撂荒了。而宗祠这个村庄灵魂的载体,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珍藏的是农耕的记忆,它的社会基础是聚族而居。在村庄逐步解体、农耕嬗变的历史节点上,当我们隔壁住的不再是族亲,当一个家族共居一个大院、一个村庄的模式被打破,宗祠在历史前进的风风雨雨中还能屹立不倒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13 21:56:32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20:27:25 | 查看全部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回帖支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