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3|回复: 2

[转贴] 独具一格的菊文化

发表于 2019-10-13 20:31: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文/刘焕荣

中国文化历经千年,博大精深,种类繁多,细不可数,但菊文化便是其中自成一派的、独具一格的精髓文化之一。历代人们爱菊赏菊,不仅赞其实用和姿态美,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古代诗人吟菊的诗词歌赋,可谓琳琅满目,多姿多彩。有的吟其色,有的赞其姿,有的歌以咏志、以菊名志,有的借景抒怀,美不胜收。

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三国的钟会在《菊花赋》中赞叹“百卉凋瘁,芳菊始荣”。他认为菊花“早植晚登”,有君子之德性;“冒霜吐颖”,有劲直的品质。

在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笔下,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对娇艳的秋菊招不来翩翩飞舞的蜂蝶感到愤愤不平,因而发誓“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抒发了要推翻旧秩序、主宰天下的抱负。

诗人杨万里对山坡荒地上的簇族“野菊”情有独钟。他写道:“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这山间的野菊,只是生长在山间野地,不管有没有人去赏识它,它都抖寒威而开得遍地金黄,清香不减,无拘无束,幽闲自得。这野菊的形象,隐含了诗人一种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一直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逢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悬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吐芳。陶渊明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其中《和郭主簿》一首中写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

至唐代,重阳赏菊之风更加浓厚,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诗句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白居易《九日登西原宴望》中亦有诗句云:“移座就菊丛”。王维的“穷菊花节,长奉柏梁”;李欣的“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恶酒,汤饼茱萸香”,由此可见,唐代简直是没有了菊花就不能过重阳。诗人元稹有一首《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菊花的慨叹和惋惜之情 。

宋代重阳咏菊之词,也可谓汗牛充栋。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最有韵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品读历代文人雅士咏菊之诗词歌赋,不能不感慨秋日寒风下的小小一株菊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神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13 21:57:43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19:54:13 | 查看全部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回帖支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