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7|回复: 1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我欠社会很多文学的债

发表于 2019-10-14 06:31: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作家网>>新闻>>各地文讯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我欠社会很多文学的债
分享到:
来源:中国新闻网 | 高凯  2019年08月22日08:48



资料图:梁晓声。中新社记者 柯小军 摄

“事实上,作为一名作家,我觉得自己欠下社会很多文学的债。”21日,刚刚以最高票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梁晓声现身此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对于自身的文学创作,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作家言语质朴而深沉。

20世纪80年代初,梁晓声发表《这是一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成为中国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梁晓声转向为平民代言,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莘莘学子等都成为他关注的对象,这在他的《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虚构写作和《中国社会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等非虚构写作中都有体现。

“不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文学的关怀是永远不该缺位的,这个关怀应该是对于所有人的。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我自认有这份责任,但是我感到自己有很多应该写的、想写的,还没有写。”梁晓声说。

对于平民视角的梁晓声而言,马路上的外卖小哥、送水工人,来到家里的维修工人,都非常值得去了解、去理解,“我愿意和他们聊,想知道他们的想法、目标、心情,但仅仅了解是不够的,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我有责任写点儿什么。”

于是,谈及几天前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人世间》,梁晓声直言,创作初衷就是“欠下社会很多文学的债”,“我要把这众多的人写出来”。

这部荣膺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项的《人世间》,被誉为“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故事的字里行间,处处承载着梁晓声关于生活原点的记忆。

“《人世间》记录了他们的影像,这些在变迁中的人们,我相信每一扇门后都有一个故事,一个中国故事,我们的社会有太多值得去记录的。”

梁晓声认为,对于作家而言,以35岁为界,应该在其后的创作中将目光转向“他者”,“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

在《人世间》中,梁晓声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梁晓声表示,希望当代中国青年更多地去了解当代中国,“我们的年轻人很多愿意跟随影视作品穿越回古代,但是谈起20年前的中国却知之甚少,我觉得青年们应该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不仅仅是遥远的曾经和当下的繁荣强大,还有到今天的中国,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什么,这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31 17:59:37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