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0-28 18:14:53
|
查看全部
变化:深入的哲思
变化大约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1989年,史铁生娶陈希米为妻,这件事对于史铁生后期阅读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私人大事排行榜》作于1996年,他在文中提到了加斯东·巴什拉的《梦想的诗学》,他说,关于梦想的意义,没有谁比他说得更好。加斯东·巴什拉是法国哲学家,他的这本书恰在当年由三联书店作为“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的一种出版。史铁生则在当年的作品中就提到了这本书和作者的观点。其中,史铁生还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陀氏这部小说的中文译本是1994年出版的,小说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地下室人的长篇独白,探讨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第二部分写主人公与妓女丽莎相识的经过。如果考虑到《务虚笔记》曾于1996年出版,我们能否说,陀氏的小说对于史铁生有一种“文本的启示性”?
再来看作于1989年的《安乐死断想》,这是史铁生作品中难得一见的读书笔记。书并不大,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1988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五角丛书的一种,作者楚东平,对当时世界上有关安乐死的情况做了尽可能详尽的介绍。然而,就是这样一本书,不仅引起了史铁生的注意,而且促使他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了生死问题在他心里的重要性。
在另一篇作品《神位 官位 心位》中,他提到了刘小枫的《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他说,这本书“令我茅塞顿开”。所谓顿开,即由此得到启发,对人与上帝、与神、与佛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对灵魂、信仰、天堂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谈到自己所理解的那书中的意思:“神的存在不是由终极答案或终极结果来证明的,而是由终极发问和终极关怀来证明的,面对不尽苦难的不尽发问,便是神的显现,因为恰是这不尽的发问与关怀,可以使人的心魂趋向神圣,使人对生命取了崭新的态度,使人崇尚慈爱的理想。”他也说到了佛:“这使我想到了佛的本义,佛并不是一个名词,并不是一个实体,佛的本义是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不是绝顶的一处宝座。”接下来他在《无答之问与无果之行》一文中对这个问题继续进行了探讨,并对六祖慧能那首偈语提出了质疑。他指出:“‘本来无一物’的前提可谓彻底,因而‘何处染尘埃’的逻辑无懈可击,但那彻底的前提却难成立,因为此处之‘物’显然不是指身外之物以及对它的轻视,而是就神秀的‘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而言,是对人之存在的视而不见,甚至是对人之心灵的价值取消。”这是史铁生一贯的看法,虽然他一直没放弃对上帝、神佛、灵魂、信仰、天堂等等看上去虚无缥缈的东西的思考,但他并不主张以虚无的态度对待人生,所谓“解脱”和“得大自在”,在他看来则意味着逃跑。
所以,他在《给杨晓敏的信》中写道:“在这样的绝境上,我还是相信西绪福斯(西西弗)的欢乐之路是最好的救赎之路,他不指望有一天能够大功告成而入极乐世界,他于绝境之上并不求救于‘瑶台仙境,歌舞升平’,而是由天落地重返人间。”他这里提到的“西绪福斯”,是《圣经》中的人物,而这种见解却来自法国哲学家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他在《给李健鸣的信》中再次提到西绪福斯,他表示:“我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的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既是锤炼之地,便有了一种猜想——灵魂曾经不在这里,灵魂也不止于这里,我们是途经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