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阜阳石油 刘茂德
门头上几个醒目的大字告诉笔者,这是兰考剧场,字是原新华社社长穆青的墨宝。面对这样的装饰,感觉这剧场有年头了,起码是老式的。走进剧场一看,果不其然,其座位、各种陈设,都显得有些古旧。
演出的是一场叫做《打碗记》的现代豫剧。戏对外开放,免费观看,什么人都可以看,大门敞着,无人把守。笔者进来时,场内基本坐满,多数是中老年人,可场内没有嘈杂声,甚至基本没有声音。也没有人频繁走动,更没有吸烟的、嗑瓜籽儿的、吃东西的。最“不正常”的是,剧场里并没有人维持秩序,一个也没有。
故事讲的是孝老爱亲的事儿。演到高潮处,场内会爆出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不过很有节制,过后很快又恢复平静。
笔者本想看一会儿就走,可是见全场观众看得那么聚精会神,场内秩序那么好,观剧的心情即由被迫变为主动、自觉了,直到剧终,才不慌不忙地与大家一起走出剧场。
笔者来到南湖公园,这里是兰考县城最大的公园。在这座开放式的公园里,有锻炼的、打牌的、下棋的、闲聊的,人很多,却没有一点儿嘈杂的声音,更没有不和谐的争吵声。有一种长条型的纸牌,说不上叫什么牌,几个老人玩得津津有味,每玩一把,输者付给赢者一角钱。笔者在园内来回遛了几趟,除玩这种纸牌的,其他还没有玩“带彩”(赌博)的。
和剧场里的观众一样,公园里人们穿着都很朴素,却不显寒酸,很体面,典型的北方人的风格。
到一条商业街上也遛了一趟,这里也是安静的,没有其它城市那种叫卖或者用扩音喇叭招徕顾客的现象。
即使在火车站,生意人拉客也是平和的,“去哪儿?坐我的车吧!”司机来到客人跟前,才很有礼貌地问。
经门卫同意,笔者走进兰考县委大院。笔者告诉他,自己21年前来过兰考,当时进了兰考县委大院,现在想看看县委大院有多大变化。门卫同志很客气,说里面正在开会,进去后不要大声说话。笔者告诉他就是进去看一下。
这座大院是1993年建的,院里最高的房子是三层楼房,距今已经24年,现在与21前来时看到的,房子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是院子更干净了。
兰考的出名,是因为这里出了一位全国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来到兰考,不能不提到焦裕禄,再说,笔者这次兰考之旅,就是奔着焦裕禄来的,自然会去参观焦裕禄事迹陈列馆,去瞻仰焦裕禄同志的陵墓。
焦裕禄离开兰考和兰考人民已经五十多年了,可现在的兰考,似乎处处能够感受到焦裕禄同志的气息。有形的,有焦裕禄陵墓、裕禄大道,有宣传学习焦裕禄精神的事迹陈列馆和各种标语口号。更为深刻的是,焦裕禄和他的精神已经深入到兰考人民心里。在剧场里,在公园里,在县委大院里,笔者试探地与兰考人说到焦裕禄,人们无不流露着一种怀念和崇敬的心情。尤其是,五十多年前,在那个年代,焦裕禄与兰考的干部群众,都奉行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并互相感染。那种精神似乎在浸润,在延续,形成一种淳朴的兰考民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