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金陵石化 韩媛媛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霜降过后,菊花竟放,游玩赏菊,吃块菊花糕,喝杯菊花酒,再摘朵菊花插于发间,真个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周末走湖,正好邂逅玄武湖一年一度的菊展。菊花的形态千姿百态。有的菊花花瓣细长细长,每片都向花蕊靠拢,卷曲着身子,一层又一层,像包裹着严实的大衣;有的盛开怒放,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格外耀眼;有的花白里透红、含苞待放,娇艳欲滴;还有小雏菊虽娇小,但也不失几分雅色,它们互相拥簇在一起,一阵阵微风拂过时,就像翩翩起舞的仙女,婀娜多姿,连蝴蝶和蜜蜂都前来凑热闹。
熏熏然间,总觉得古人比我们活得率真、纯粹,流传至今的菊花诗文,如今读来,依然唇齿生香、暗香盈袖,满是秋的滋味。屈原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乃赋《离骚》”,即使放逐汨罗,还在高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心怀,望尘莫及。曹丕在《与钟繇书》里赞美说:“芳菊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到了陶渊明的时候,这个县太爷就有些脾气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撂下炙手可热的官不做,到南山种豆去了,种完豆子干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散得叫人眼馋。“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也借用黄菊花做比,道尽了一个少妇独守闺房,孤独寂寞,尝尽相思之苦的种种情愫,所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因为有了菊,文人们便又多了一件吟诗作画、抒志寄怀的事情。也孕育出了许多文人和菊花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苏轼拜望当朝宰相王安石,人没见着,却见着了王安石压在砚下尚未完稿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以己见臆想,菊花乃傲霜之物,花瓣怎肯飘落。于是恃才傲物,挥笔写下:“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教训了王安石一番。后来苏轼因祸遭贬,到黄州一游,做了那里的团练副使。秋深,一夜西风紧,落英缤纷,黄花满地,苏轼第二天清晨忽见此景,惊得一头冷汗。回京后,立即登临王府请罪,自责观察不细,用心不工,作风浮躁,年少轻狂。一而再,再而三地写“欲伴骚人赋落英”,“漫绕东篱嗅落英”。个中滋味,只有东坡先生自己知道。
所有的菊花中,野菊花可谓是菊花的祖先。古人见野菊花开的可爱,气味清幽,颜色富贵,择其花大而艳者移至庭院,植于盆中,施以沃肥,溉以清泉,久而久之,其基因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些姿态万千、风情万种的观赏菊花就这么诞生了。梁州室内菊展摆放的多是这种花朵较大品类,色彩粉、黛、紫、黄、白繁多,形态各异如蟹爪、如绣球、如公主裙……
看来不独古人爱菊,现代人爱菊的热情依然十分高涨。据说此次菊展的花大多由市民培植提供,这多半是因为菊花代表孤傲、纯洁、淡泊名利,这正是做人应有的品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