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临盘监测大队 刘焕荣
菊花是华夏栽培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在3000多年前的《礼记·月令》里,就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花)”的记载;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里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
在华夏古诗词中,对各种色彩的菊花几乎都有描写。例如,骆宾王的“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写的是黄菊;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写的是紫色和黄色菊花;刘禹锡的“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宋代魏野的“浓露繁霜著似无”,写的是白菊;元代谢宗可的“晚香带冷凝丹粒,秋色封寒点绛蕤”,写的是红菊。
菊花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它在百花之后开放,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性。因而,它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
清代黄体元的《菊花》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诗的后四句是:“生成傲骨秋方劲,嫁得西风晚更奇。寄语群芳休侧目,何曾争汝艳阳时。”意思是说,菊花天生一副傲骨,冒着秋霜开放,生命力极强;请百花不要对菊花嫉妒不满吧,因为它并没有同你们在艳阳之时争春呀。全诗比喻生动,描写活泼有趣。
古人咏菊,多有寄托。唐太宗的《赋得残菊》云:“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曦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诗作赞扬了残菊风姿不减、余香犹在的生命力,对来年复荣充满信心。
宋代,是古代咏菊文学的鼎盛时期。咏菊诗词表现了一种高雅脱俗、隐逸退让的文化,也写出了一种外柔内刚、凌风傲霜的君子品节,还反映出了一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如宋代梅尧臣的《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秀,犹得奉清觞。”在诗人的笔下,菊花是一位高士隐者的形象,不张扬,虽凋谢了,但余香犹存,为知己者所赏识。
叶梦得的《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此词上片写景并抒发感叹,下片写平昔生活和系念国事的心情。
古代诗人常借咏菊来表现自己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如宋代郑思肖的《寒菊》云:“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是南宋逸民,宋亡后,隐居苏州,终身不仕。这首诗正表现了诗人“拒不事元”的气节。
宋代朱淑贞的《黄花》云:“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土花,即野菊花。可以看出,上文郑思肖诗的后两句正是这首《黄花》后两句化出的,却各有其妙。此诗借咏晚菊,表达了人到晚年应该保持高洁情操,读之确实发人深思,耐人咀嚼。
“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群芳凋零的深秋,唯独菊花霜中争艳、繁英似锦,将清秋的大自然点缀得分外妖娆。每逢此时,正是人们品赏菊花的好时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