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08|回复: 4

不能否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方向

发表于 2019-11-6 15:39: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和企业创新努力,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存在产品价格高、续航短、充电难等问题。尽管出现了“三连降”,也不能就此简单否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方向。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更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保持战略定力。
  今年下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3个月下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9万辆和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9.9%和34.2%,且下降速度呈现加剧态势。“三连降”引发人们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忧虑,这不难理解,但有一些人借此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大肆炒作,否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方向,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惕。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三连降”,不少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大幅度退坡。从今年6月25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及清算方式。按照新的标准,中央财政补贴大幅度减少,地方财政补贴完全取消,有的车型补贴退坡甚至高达70%以上。如果企业降成本的速度跟不上补贴退坡速度,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如预期实属意料之中。
  此外,一些地方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也稀释了新能源汽车部分销量。比如,广州从今年6月份到明年12月份增加10万个购车指标;深圳在2019年到2020年每年增加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4万个;贵阳9月份取消摇号购车规定。这些新增的指标及对限购的解禁,多半转化为传统燃油车的销量。
  应该说,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创新未跟上。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和企业努力创新,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存在产品价格高、续航短、充电难等问题。以价格为例,一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是同级燃油车的1.5倍甚至两倍以上,这在市场上是很难有竞争力的。
  尽管出现“三连降”,笔者仍认为,不能就此简单否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从汽车工业发展周期看,趋势判断需要连续观察一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仅以短暂的3个月动态,就妄下定论,是不负责任的。况且,一个新兴产业技术的进步与突破,产品迭代与提升,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也需要时间与过程。
  更重要的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汽车正逐渐从传统的机械运载工具向集道路交通、信息通信、多媒体娱乐为一体的移动智能终端转变,“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已成为当前汽车产业变革新趋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更是加快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国际产业发展经验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源于原始性的重大科学突破,其所带动的新兴技术往往处于混沌状态,下一步产业主流技术的发展方向难以预测。即便主流技术总体发展方向明确,其具体技术路径也可能有多种选择,不确定性较高,新兴技术运用和发展本身就存在某些风险。再加上现在新能源汽车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快,与燃油车相比规模效益差距巨大,这些不确定因素叠加,会对行业企业运营带来很大挑战。因此,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更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保持战略定力。
  退一步讲,与传统汽车产业的竞争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比赛,比的不是一时快慢,而是长期的能力和耐力。所以,有时不能把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内的产销量表现看得太重,更不要因短期市场下滑自乱阵脚,而要扎扎实实提升产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面对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企业必须通过强化创新驱动,掌控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出比燃油车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创造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商业模式,绝不能“抱着借来的铁球称重冲排名”,更不能寄望于“补贴”来强身健体。
  (本栏目话题由今日头条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5:46:04 | 查看全部
关键还是要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5:46:26 | 查看全部
最后一句话说得对,不能靠着补贴强身健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5:46:46 | 查看全部
不畏浮云遮望眼也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5:47:00 | 查看全部
方向是对的,但不要走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