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1998年到现在,海尔就做了一件事——流程再造!
“让流程而非领导管理企业。”自从11年前,张瑞敏树立这一管理目标,便开始流程再造的苦旅。虽然几经波折,高层管理团队上上下下,有几次甚至做不下去了,更有外界质疑海尔的生存能力,但是他却始终如一,在各种 “阵痛”中,忍“痛”前行。
1998年,海尔刚刚从多元化阶段向国际化迈进。当很多同行还沉醉于价格战的兴奋中时,张瑞敏思考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进行企业再造进入这种入围赛?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使企业与市场形成了两座金字塔,两座塔基之间充满无数组织结构鸿沟,用户信息无法精准、迅速地传达给提供服务的人——员工。于是,他把管理结构倒了过来,让员工与用户充分接触,将流程与组织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次倒逼的不仅仅是海尔的整个流程,连上下游企业都纳入其中。如何做到既让上游合作伙伴有条不紊、快速地提供原材料,又让下游销售渠道快速销售呢?这是一个产业链博弈管理问题,需要考虑平衡3组关系: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客户最大价值、充分考虑上游合作厂商的利益。由此产生了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模式——
第一,虚实网结合,从消费源头降低库存的可能性。
第二,从渠道促使库存趋近于零。
第三,在内部设计生产过程中尽一切可能消灭库存。
第四,逼出“模块化”,与上游厂商共赢。
现在海尔基本没有超龄库存,而同行业是20多天;海尔的营运资金周转天数是负10天,同行业是27天。
为此,海尔创立了调频机制,围绕“人单合一”的价值主张,对各事业部进行调频。“既有集体调频,也有个人调频,还有分类调频,一年就有五六十次之多。同时,还有各事业部内部调频,层层落实,持续不断地复制最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这种调频的结果,不仅推动企业加快实现转型的目标,也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海尔文化的内涵。”海尔副总裁梁海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