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11月12日凌晨两点,中原石油报社记者张迎亚完成了当日的写作任务,取出《咬文嚼字》2018年合订本,继续阅读。吮吸着字词知识的新鲜“养分”,她感到宁静而充实——每天抽空阅读《咬文嚼字》,是她参加中国石化首届编校质量竞赛后的新习惯。在不久前结束的这一赛事中,她一举夺得个人金牌。
在编校质量竞赛中淬炼身心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用职业技能竞赛带动员工提升素质,一直是中国石化的优良传统。2019年,编校质量竞赛首次加入竞赛“大家庭”,酷爱文字的张迎亚跃跃欲试。
“这次采访,你来打头阵。”8月底,“从天而降”的外派通知打乱了她平静的生活。合上刚打开的《中国石化编校质量竞赛题库》,张迎亚背起行囊,踏上征程。带着塔河沿岸的炽烈日光,带着鄂尔多斯草原的刺骨寒风,带着杭锦旗下个不停的冷雨,9月初,结束采访的张迎亚风尘仆仆地回到了中原。彼时,中原石油报社组织的备战中国石化首届编校质量竞赛的集体学习环节已接近尾声。 “‘攻城lue地’的‘lue’应用‘略’而不用‘掠’……”在最后几次学习中,同事讲授的字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令她沉醉不已。张迎亚决定抛掉杂念,恶补欠账,尽力一搏。显然,奋起直追的过程更为辛苦,她却乐在其中。最终,她以优异成绩获得了赴京参加决赛的资格,并一鼓作气,力压群雄,夺得金牌。
十月底的北京刚刚经历了新中国70周年大庆的庄严与肃穆,整座城市尚在沸腾。张迎亚和参赛的同事一道拖着装满复习资料的行李箱,汇入行色匆匆的人流,无暇观赏身旁的溢彩流光。回望来路,她惊觉,从备考到决赛,两个月已悄悄溜走,无数次挑灯夜读的片段变得格外富有意义,纷纷涌入脑海。她更感到,经受了竞赛的“淬火”,往后便能无所畏惧、一往直前。
在一年一度的“远行”中找寻自己
“就像我们曾离开图克镇时,天地间刮了冷风……就像我们曾经历的一次又一次告别,总有些什么东西在动荡不已,像是在目送,像是在挽留。”
10月10日,写下这样几句结语后,张迎亚完成了中原油田2019年“万里征程万里行”外部市场采访活动的全部写作任务。广布国内19个地区的外部市场是中原油田的重要效益源。油田每年组织一次“万里征程万里行”外部市场采访报道活动,集中展现外闯将士的精神风貌。2016年8月,张迎亚首次报名参加该活动。不知何为“万里行”,更无明确的选题……近乎“原生态”的她登上了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采访车。五天四夜里,她经历了涉足新闻行业后的第一次心灵震撼:井队与井队之间相隔很远,常常是在车中昏睡了很久,她忽然看到了余晖中辉煌灿烂的金色沙山;一天的采访结束后,她爬上沙丘,看黑夜如何一寸一寸地覆盖大漠,看井架灯如何在深夜十点倏然亮起。幕幕场景恰似根根绳索,牢牢拴住了张迎亚的心。她告诉自己,此后每年,一定要按时奔赴这场远行。
2017年,她在渤海湾的LNG码头上看到石油人因她专业的提问而竖起的大拇指;2018年,她二度进疆,偶遇在2016年采访过的一位钻井工程师,这巧合令她欣喜异常;2019年,西北大地仍将她迎接,她一路走去,泪水无数次濡湿眼眶。4年间,她的足迹遍布新疆、内蒙古、陕西等7个省份,行程3万公里,撰写各类稿件12.5万字。她将见闻一字字写出,感到那分明就是在写自己,感到心正与石油人同频共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原石油人离开故土,远赴他乡。张迎亚不知道自己还能追随他们的足迹走多久,但她知道,只要自己还有心力,就一定会继续在一次次远行中记录他人,找寻自己。
在一点一滴的阅读中汲取力量
在冀鲁豫三省的交界处,坐落着一座采油厂——中原油田文卫采油厂,那是张迎亚长大的地方。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故土工作,才发现自己对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了解得太少。
转眼间,张迎亚已在新闻行业工作了7年,并愈发深刻地感到,记者必须做“杂家”,通过点滴积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于是,多年来,她始终保持着阅读习惯,从《人民日报》的《人民观点》《人民论坛》,到文学名著、语言文字类书籍,她都有意识地阅读,摘抄。在她看来,读书不仅能驱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苍白感喟,更是和吃饭、睡觉一样的每日必需。最近,她发现,听书也是积累知识的有效方式。她在各类听书软件上自费购买了讲述中国文化史、世界战争史的课程,每天聆听。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她坚信,能了解到多久远的历史,就能获得多少通向未来、笔耕不辍的力量。
(中原油田 杨静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