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3|回复: 0

网络占卜急需完善监管手段

发表于 2019-11-24 04:36: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师,我马上要考研了,这次能过吗?”
  “我30岁之前能结婚吗?”
  ……
  在一名有着上千万粉丝的“知名占卜大师”的微博留言下,充斥着关于学业、事业、感情等方面的“请教”。留言的以青年人为主,甚至有很多是在校大学生。
  近几年,在各种占卜App、网站上注册的青年人数量越来越多。从线上网站到手机App,从公众号到朋友圈,“星象占卜”“塔罗牌占卜”“水逆”等占卜术语出现的频率变高。占卜算命借着互联网摇身一变,成了当下年轻人的一种娱乐方式。在新思想熏陶下长大,“星象青年”们为何信起了占卜算命?披上科技外衣的网络占卜真的可信吗?
  迷上网络占卜“步步惊心”
  今年28岁的小王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在一次饭局上,朋友提出要用星座为小王“算一卦”。经过朋友的一番推理和测算,原本半信半疑的小王自己感觉占卜结果的“准确率”挺高。从这以后,他便对占卜算命有了兴趣,下载了几个网络占卜App,并在微博上关注了占卜大师。
  平时闲来没事,小王就会用App给自己算一算。他告诉记者,用App占卜,需要购买会员才能解锁占卜结果,他在几个App上都购买了会员。记者点进了一个下载量较大的占卜App,在系统指引下洗牌、抽牌,而后要看到牌面解释,则需要购买会员,价格为29元/年。
  “占卜结果不一定全部准确,但每次能说对一部分我就觉得‘很准’。”用App占卜对小王来说更多意味着娱乐,对于占卜结果中好的方面,比如近期在财运方面有好运之类的,小王会欣然接受;对于不好的结果,比如最近外出可能会遇到一些危险之类的,他则会提高警惕,减少外出频率。
  然而时间越长,小王发现自己对占卜越依赖,“现在遇到问题或者不顺利的时候就习惯性地卜一卦。”久而久之,小王不再满足于App上的机器占卜,便在微博上关注了“大师”。想起最近感情方面不太顺利,小王请“大师”为自己算一算。简单聊过几句以后,“大师”要了小王和女友的姓名、照片等信息,一通分析后,对方提出让小王购买一件2000元的转运物,再按照指示做,感情方面的阻碍就会变少。小王担心被骗,并没有购买。
  记者注意到,在小王所说的算命“大师”的微博下,有不少人直接告知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等个人信息,其中不乏20岁出头的年轻人。而某线上占卜平台的数据显示,该平台目前下载量在25万以上,用户以17至35岁的女性用户为主,平均客单价在160元,月交易额在40万元左右,复购率超40%。
  个人隐私难保障
  在某电商平台上,“算命”服务价格从1元至800元不等。记者在一家网络店铺咨询了解到,该店铺命理咨询的价格1.5小时800元,若是占卜问事,则是1000元每小时。而更多的服务集中在100元以内,按项收费,这样的价格看似便宜,实则是以低价吸引客户,再以“退煞”“解灾”等名目诱使用户购买高价转运物。
  33岁的小张是一名旅游咨询师,有段时间因为压力过大导致身体状况不太好,随之而来的工作状态差,让小张怀疑自己那段时间遭遇了“水逆”,一时没有找到排解的出口,便在同事建议下,在某网络平台找了一位“大师”给自己算一算。
  “当时我看到测一项只需要几十元,想着最多也就是一两百元的事。”小张告诉记者,看到评论里大家的反馈都不错,自己便动了心。付完钱后,按照要求将自己的信息、照片发了过去,大约半小时后,收到了结果。
  占卜结果说小张最近会遇到很多麻烦,最好能按“大师”的方法去做才能破解。而所谓的破解方法,其实就是花1000元购买一串珠子。然而,小张购买了珠子后,似乎一切也并没有好转,“大师”表示是因为小张“心不够诚”。
  记者浏览了几家从事网络占卜的店铺,发现对店铺“当家大师”的介绍,大都打着“某某派唯一传人”的旗号,有时候,相同“派系”的传人竟不是同一人。询问了几家店铺后记者得知,必须提供出生日期和清晰的面部照片以及掌纹照片才能占卜,但如何保障这些个人信息的安全,商家只说“会删除”。
  专家:应完善社会心理服务途径和监管手段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黄喜珊认为,通过追随一些新奇的事物,年轻人可以获得一种群体身份的认同,而互联网发达、便利的特点,使网络占卜能够较轻易地渗透到年轻人的生活中。
  在黄喜珊看来,一旦将网络占卜变成一种习惯,“最大的危害可能是使个体生活的重心产生偏差。”黄喜珊告诉记者,在面临压力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时,应该采取更加属于个人意志范围内可直接控制的努力行为,而不是把一切交给命运或不可知的力量。“在面临挫折时,首先要勇于从自身找原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青年的焦虑、不安无处安放,反映出社会、校园提供的心理服务供给不足。对此,黄喜珊认为,如果年轻人是为了减轻压力,那么改善企业氛围、完善社会心理服务途径等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就不需要再去寻求网络占卜对压力的消解。
  另外,在黄喜珊看来,年轻人依赖网络占卜,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监管部门和平台有必要加强规范管理,推出一些干预机制。“如果网络占卜的获取途径没那么容易,那么自然就消除了做这一行为的可能性。”黄喜珊说。(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关晨迪)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贾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