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2-1 08:54:16
|
查看全部
第二件瓷片出自江苏淮安。它的正面图案粗看有点像宝相花,或者中国结(图3),其实都不是。它是“十字架”的一种花式造型。从瓷片背面的款式看(图4),这块应是康熙年间的瓷器残片。康熙年间中国对基督教的官方态度,曾经有一度非常宽容,允许他们公开传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规正的“十字架”开始在瓷器上公开亮相。图3最中间的那个“十”字,就是实例之一。但康熙时期官方的传教许可并不能完全消弭民间的反教情绪,所以基督教的信徒们对“十字架”的宣扬仍然需要遮遮掩掩。图3在“十字架”的外围装饰四个如意头,四个如意头之间又用四个圆弧连接点缀,然后在如意头和圆弧之顶端再各添画一朵花蕾及三片叶状物。这种层层装饰的手法,其实是教徒恐惧心理的一种表现,希望借此掩盖中心“十字架”的意涵。
康熙晚期,因不满罗马教廷对中国教务的干涉,康熙帝又禁止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于是瓷器上的“十字架”也再次隐形。新出现的变形“十字架”,正是图3这样的图案去掉了中间的“十字架”以及外围的装饰,完全由四个如意头组合而成。我们称之为“如意十字架”。这种“如意十字架”,不见“十字架”之形,但有“十字架”之意,在雍正以后的百年禁教期有大量存在。
第三块瓷片也是康熙年间的,出自江苏南京。南京是明清基督教又一传教重镇,出现这幅瓷画显示了南京教徒的别出心裁(图5)。图5初看画的似乎是花卉,但细看又不像,究竟在画什么呢?我们认为,其实画的是一种异形“十字架”。
先看“十字架”中间的一竖。其下半部似四方的木料,是最有“十字架”意味的部分。如果画的是花卉植物,这一部分应该是圆形的,不可能是方形的。一竖的上半部是一个花蕾造型,也是最不像“十字架”的一端,但它象征的是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高贵的脑袋。明清时期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耶稣会会徽上的“十字架”,特点与此相似,也是一竖的上半部分特别短。
再看中间那一横。对称的两端是特别夸张的花蕾造型,这种有花蕾长在臂端的“十字架”叫“蓓蕾十字架”,在明清之际十分多见。但这里将花蕾画得特别大,有回避“十字架”指控的意图。另外我们看到,画的作者一方面想回避“十字架”嫌疑,另一方面又将一横处理成方形立体。这种画法与一竖下半部一样,也是要强调它的“十字架”特征。教徒的矛盾心态,在此显露无遗。
其三,“十字架”的下面连接着一小块带斜面的地,象征着耶稣背着十字架所走的山坡,那就是著名的苦路十四站。同时,这一小块斜坡地与“十字架”的一竖组合,也象征一把锤子,暗示耶稣最后被钉上“十字架”。
最后,从“十字架”底部两侧的土地上长出来两朵硕大的花,环绕到“十字架”的上方盛开,这是明清瓷画对画面上的神圣主体表达敬意的一种常用方法。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两枝盛开的大花朵环抱的不是一般的平凡之物。
从上面介绍的三块瓷片来看,明清历史上存在过的“十字架”纹样内容之丰富,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在这个选题上,还有许多有意义的内容,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