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2-9 16:07:34
|
查看全部
体育赛事赋能城市
近年来,体育竞赛表演业良好发展势头推动了体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随着人们对体育兴趣增加,社会对体育事业和产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最直接的表现是马拉松、登山、徒步、房车露营、自由搏击、足球表演赛等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激增。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体育赛事的引入可以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最近一个时期,全国多地提出城市体育事业发展具体目标。比如,上海市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成都市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近3年共举办国际体育赛事56项,国内高级别体育赛事160多项。
“地方政府在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逐渐意识到体育可以赋能城市、振兴乡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需要协同发展。当这些认识形成合力后,体育产业才能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郑芳表示。
“近年来,深圳市‘三大球’、‘四小球’、高尔夫、帆船等赛事推陈出新,形成了‘周周有赛事,月月有高潮,年年有突破’发展格局。”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巡视员王志强表示,借助于赛事影响力,深圳居民体育热情不断高涨,除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如今跆拳道、保龄球、高尔夫、帆船、皮划艇等新兴运动项目也越来越受欢迎。
以赛事为平台、以旅游为导向的体育旅游赛事,正成为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重要抓手。日前举行的首届深圳WTA年终总决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史上最大的单项体育赛事,吸引了60%深圳以外的观众,观赛人次总数达6.12万。作为该项赛事独家运营方,弘金地体育感受到了品牌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很多外国友人因为赛事而了解深圳,还有不少赞助商表达了长期合作意向。”刘丰宁说。
不过,我国虽然举办了数量庞大的各类赛事,但真正有价值的赛事IP却乏善可陈。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指出,目前场馆冠名权等无形资产能够以较高价值交易的屈指可数。无形资产开发不好,将导致很多赛事、场馆经营面临“只赚吆喝不赚钱”的局面,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融合创新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体育与其他产业加速融合,才能拓展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伟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