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滕福生
2006年9月2日,“班组天地”第815期在“十一五”:我们为成就梦想拼搏的主题下,刊发了“老骥伏枥就是我”——劳模吴瑞桐的事迹。文章见报后,吴瑞桐成了深受徐州北站调车职工尊崇的大“明星”。如今,这位59岁的老职工,仍以一个小小“兵头将尾”的荣誉感忙碌在火热的编组场上。
8月16日中午,当这位安全调车35年无一切责任事故的老劳模、车站安全员顶着烈日,大汗淋漓地从现场巡检归来后,他不是如释重负地坐在空调下喝茶、凉快,而是忙着归纳刚刚在现场检查中发现的新问题,准备向有关部门反馈。
原来,吴劳模在上午的巡检中发现调车机转场时,车列牵出时曾一度停车。他立即意识到有问题,忙跑过去帮助查找隐患。果然发现制动员王全胜在连接车辆时,因简化作业过程,造成车钩调整不正确。在手把手地示范中,略通一点医学常识的吴劳模对小王讲述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道理。他说,“当一个人身体出现不适时,肯定是某根神经发生了问题。编组列车也一样,你工作不到位,车列也会感到浑身的不舒服。如不及时处理,就等于给列车安全运行埋下隐患。”吴劳模的一番话,既让小王羞愧的满脸通红,也让他又扎扎实实地学了一手。吴劳模说:“在铁路运输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把自己当做大联动机中的一颗螺丝钉,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脚踏实地的干好每一钩活,才能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笔者感言: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细胞虽小,却关联生命,血脉堵塞,必造成全身瘫痪。因此,铁路常把自己比作是一个大联动机,站段企业就是其中的一个齿轮,而班组员工就是遍布联动机中一个个微不足道却举足轻重的 “螺丝钉”。今天,我们去追寻一个劳模几十年如一日的闪光足迹,探寻他全心全意地履行着一个小小螺丝钉的内心世界,挖掘一个小小细胞的在班组中的重要作用,意在激励更多的普通职工能在“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的奉献中,用辛勤的汗水诠释“在岗一分钟,安全60秒”核心价值观,为企业的擎天大厦添砖加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