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2-18 09:20:57
|
查看全部
产业功能区发展沿革
改革开放40年来,成都产业园区从东郊工业区起步,发展到遍布市域的116个工业园区,再到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从低成本、低门槛、高补贴集聚产业的工业集中区1.0版本,到以优惠政策引导和产业补贴吸引技术密集型企业集聚的高新区2.0版本,再到以提高功能复合率和宜业宜居度为导向的3.0版本——产业功能区。
2017年7月,成都开启新一轮革命,在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将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通过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功能区,实现小尺度空间的区域性产城融合,将降低长距离交通出行比例,减少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占用,从而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
2018年1月举行的产业功能区建设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着眼于高点定位系统谋划,提出“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的总体思路。5月的第二次会议则明确战略目标精准施策,提出以“人城产”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营造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生活生态和政策生态。8月的第三次会议上,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完成,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实现路径。
2019年2月第四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是精准产业定位、提升产业显示度的“迫切需要”,要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的理念,塑造未来城市新形态。9月18日第五次会议进一步提出四个“鲜明”——鲜明“治本、转型、提质”导向,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鲜明“建链、强链、补链”导向,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鲜明“集聚、集成、集约”导向,创新构建城市核心竞争优势;鲜明“专业、精准、效率”导向,持续推进管理营运体制机制创新突破。
两年间,随着会议渐次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从认识论到方法论,思路愈加清晰;从战略谋划到战术推进,局面已然打开;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创新,内涵日益丰富,产业功能区建设被称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革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