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4|回复: 1

[转贴] 拨浪鼓的记忆

发表于 2019-12-22 19:44: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诸暨石油 方佳琳

    侄子虚两岁,一堆玩具里,一听到那个两面都印着中国娃娃的拨浪鼓摇起来的声音,就会停下来立马专注地看着,小小的拨浪鼓,甩起来声音却是出彩得悦耳。

    乌商遍天下的中国,相信很多人儿时记忆里,一枚鸡胗皮换糖换针线,摇着拨浪鼓挑着担子满世界走的义乌商贩,他们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吃螃蟹的人。没有交通工具全靠一双脚,一天不知道挑着担子要走多少路,硬生生地把村里供销社的生意抢走三分之一,还吊足了我们这些当年五六岁小屁孩子的胃口,恨不能把家里的鸡都杀了只取胗,为的是换一把那木匣子里香甜的鸡屙糖。五颜六色的毽子,花花绿绿的玻璃弹珠,这些来自义乌的货郎们用一根扁担挑起了全家的生计,也挑起了一个乌商王国。

    小小的一把拨浪鼓,游走在这座城市的每条大街小巷,一双解放鞋,磨到鞋底发亮,货郎们大半来自义乌本土,对我们这批70后的人而言,拨浪鼓贯穿了整个童年,流着鼻涕嬉笑打闹地跟在卖货郎后面。那时候没有零花钱这一词,对货郎担子上那格喷香浓郁的鸡屙糖,总是有别样的垂涎三尺,一个鸡胗换一把,可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杀鸡是过年才有的仪式,有时候做梦也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吃个够。

    很偶然的机会去了一趟义乌,惊讶于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街头随处可见蓝眼睛白皮肤的老外,一声世界通用的哈罗,天南地北的人们汇集在这座城市。走进义乌小商品市场,每家店面里,都可以看到店家和买家双语交流中谈成的一笔笔生意,拨浪鼓还是随处可见,只是做工更精致,款式更新颖,声音更好听。当年走街串巷的卖货郎,如今已是互联网上做生意的乌商,用远比扁担强大的武器继续把生意做强做大。

    义乌人的生意,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里,大到建筑材料,小到一枚纽扣,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义乌人还极具敏锐洞察力,天生的商人气质,他们善于发现市场,并且因地制宜,比如说义乌的红糖,现在已经衍生数十个附加产品,把甘蔗百分百利用。

    乌商用拨浪鼓一路向上,摇出了一片天空,摇响了进军世界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23 18:09:17 | 查看全部
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