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钻井工程研究院 边香翠
冬至节,12月22日,朋友圈一大波的“晒客”晒出了冬至午餐,有大钵钵的羊肉汤,有热腾腾的饺子,有糯糯的汤圆,有千丝万缕鸡蛋面,有摆放精致的香肠腊肉,各种吃食看得人眼睛放光,嘴角垂涎。不禁感慨,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日子,吃是头等大事啊!
婶婶打来电话和老妈唠嗑,第一句话就是:“大嫂,冬至饺子吃了吗?”
听着她们热络的话日子过得快,这一年又到头了诸如此类云云,不禁想起小时候迎新的日子。辞旧迎新,在“庄稼人”的字典里,准备吃食是必不可少的,为来年有吃有喝讨个好彩头。
“炉糕”是我们那一带乡下特有的食物,平日不做,只在年前为过年而准备,采用小米面做原材料,用三块长条砖在堂屋的空地上架起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中部稍鼓四周略洼的圆形平底锅,这种锅应该是我家乡特有的吧,自从离开家乡后就再未见过。以干松柏枝做柴,在支起的简单灶下噼里啪啦的燃起,锅内用刷子刷上一层清油,用木勺盛一勺提前在大盆里发好的小米面糊糊,以环形手法快速向锅内浇一圈,一把小巧的木挂轻轻将糊糊向周围一挂一拉,一个圆的造型就做好了,红红的火舌从三个砖洞窜出在锅周围碰撞着,整个房间都烘的暖暖的,只两三分钟,锅内的饼就膨胀起来,黄灿灿的,肥嘟嘟的,煞是可爱,用木铲将饼轻轻掀起,向对面对折,一个半圆的金黄色的炉糕就做好了,淡淡的油香和进淡淡的米香,充溢着整个屋子。那时的我们会迫不及待地围在简易灶周围,只待第一张炉糕出锅,不顾烫手烫嘴,几个孩子一人一块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就会吃的干干干净。那软软糯糯的“人间美味”至今回忆起来,都令舌尖打卷。
接下来的日子陆续准备蒸年糕,蒸馒头,杀鸡宰鹅,炖肉,剁馅包饺子,热热闹闹地准备长达半个月。大家欢欢快快的等待新年降临,满怀希望的憧憬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