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65|回复: 0

[行业特色与就职提醒] (医生)毛泽东的一次震怒催生了“赤脚医生”

发表于 2010-8-21 08:55: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尘封解密

  “赤脚医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名词。从1965年毛泽东开始建议,到1985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这个称谓,近20年内,数百万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为6亿中国农民提供了最基础的医疗服务。

  “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田野间、炕头旁……那个背着药箱的熟悉身影,如今已成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最温馨的回忆。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为解决农村医疗问题,1965年1月,党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基层的报告。此后半年时间内,全国城市先后组织2800多名医生下农村巡诊。

  “但此举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就解决不了农村的医疗问题。”对“赤脚医生”做过深入研究的历史学家杨念群说,“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他知道这种流动性医疗措施只有雨过地皮湿的效果。农民怎样才能拥有固定的医生?这是他的一块心病。”

  当时,中国有14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

  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将这组数字汇报给毛泽东后,毛泽东震怒了:“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毛泽东指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半医半农”的卫生员被称“赤脚医生”

  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首先开始实施速成培训,王桂珍成为江镇公社第一批卫生员。上海浦东新区卫校退休教师黄钰祥,1953年从苏州医专毕业被分配到江镇公社卫生院,经过两年的乡村医疗实践后,1965年底开始参与培养当地“赤脚医生”。他成了王桂珍从医的第一位老师。经过短短4个月的培训后,王桂珍背起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们看起了病。

  根据毛泽东的进一步指示,普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全国各县成立人民医院,在公社一级成立卫生院,村里设卫生室,构成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卫生部同时着手组织对农村知识青年的医学培训以充实村卫生室,一个“半农半医”的群体由此迅速崛起。

  1968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文章,介绍了黄钰祥、王桂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也就是这篇文章,第一次把“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毛泽东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黄钰祥回忆说,这是农民自行叫起来的,因为南方的农村都是水田,种水稻的,只能赤脚下水田,所以赤脚就是劳动的意思,“赤脚医生”就是既要劳动也要行医。

  王桂珍被看做“赤脚医生”第一人。电影《春苗》中“赤脚医生”春苗的原型就是她。她的形象还被印在了1977年上海发行的粮票上。

  《“赤脚医生”手册》发行量仅次于“毛选”

  1969年,黄钰祥所在的江镇公社卫生院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任务,编写一本适合南方地区使用的“赤脚医生”实用教材。半年后,《“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供南方地区使用)》出版。第一版印50万册,一抢而空,后来数次加印,最后印了118万册。

  教材给“赤脚医生”们提供了最浅显的行医入门方法。此后,南北方不同版本的“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不断改进、再版。不久,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立刻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赤脚医生”几乎人手一册,发行量仅次于《毛泽东选集》。它不按照传统的做法,先讲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药理学,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务求实效,成为医学教育成功的案例。

  《“赤脚医生”手册》不仅在物质匮乏年代解决了几亿中国农民的就医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译成50多种文字,布告全世界发行。时至今日,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背起药箱出诊,放下药箱种地

  1975年4月3日,16岁的姜桂玲初中毕业,经全村社员推选,参加了房山县周口店公社的“赤脚医生”培训。3个月后,姜桂玲背着药箱回到了良各庄村,成为村里唯一一名“赤脚医生”。

  一个16岁的孩子,会看病吗?“全仗着胆子大。”姜桂玲回忆说。因为胆子大,第一个病人就让她树起了在乡亲们间的威信,“那是个老太太,爱喝酒,还有高血压,一天中午,酒后上厕所,晕倒了,房山农村的厕所都是石头垒的,晕倒时,她的下巴磕在了石头上,一条4厘米长的口子血流不止。家人来喊我,我去一看吓坏了,说不敢做,光拿药是止不住的,建议她去公社卫生院,老太太说,去卫生院还不流血流死。我赶紧翻书,看这种情况如何处置,拿出缝合工具,壮着胆子赶紧干了起来,像缝衣服,也不管针脚大小,出了一头汗,但缝合后血就止住了。”

  老太太看血止住了,逢人就说,这丫头是个干医生的料,才学了几天就能缝伤口。

  “赤脚医生”于元堂说,“那时候,银针和草药是我们的两件宝。离我们村27里远的水泉子村有一位叫石富强的人,患了面瘫,他有个亲戚是我们村的,就住到亲戚家,我用针灸配合草药,一个疗程7天就治好了。”

  “拿起银针,对着书,就往自己身上扎,有些是要害穴位,这样才能找到感觉。”姜桂玲参加培训就是从往自己身上扎银针开始的。最经济的针灸技术成了学员最为追捧的医疗手段,几乎没有一个“赤脚医生”不会这种技术,也没有一个学员没在自己身上实验过。

  除此,“赤脚医生”另一个更繁重的任务,就是挖草药、制土药。因为当时“赤脚医生”药箱里的药品,除了一般的止疼、消炎针剂,剩下的就是红汞、碘酒、阿司匹林了。

  “赤脚医生”首先是农民,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靠生产队的工分生活,所以养得起;“赤脚医生”就生活在村民中间,可以随叫随到,不分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加上良好的人脉关系,因而用得动;“赤脚医生”户口在村里,家眷在村里,社会关系在村里,不会像巡回医疗队那样来去匆匆,是留得住的医生。

  “这种‘医患关系’表现为治疗过程的‘拟家庭化’,就是说,整个诊疗过程应该是在一种亲情、人情网络中完成,医生用日常生活语言解释病情,病家的参与和与之互动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治愈疾病本身,甚至有可能占据更大的比重。”历史学家杨念群分析说。

  村民对“赤脚医生”十分尊重,医生在村里的地位很高,甚至要超过村干部,那时候,谁家来了客人请“赤脚医生”去作陪,客人和主人都会觉得是件很荣耀的事。

  “赤脚医生”名称被停用

  1972年,一部52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它真实记录了当时“赤脚医生”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炮制针对农村常见病的药物和小小银针治大病的情形。美国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在中国拍摄的这部片子,把中国的“赤脚医生”推向了世界,推动了全球的“中国赤脚医生热”。

  但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赤脚医生”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工分计酬”方式的瓦解,“赤脚医生”的体制也受了冲击。“赤脚医生”首先考虑的是生计问题,没有工分,他们必须放下药箱,拿起锄头。

  另外,“赤脚医生”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知识青年下乡,这些有文化有见识的青年有许多成了“赤脚医生”。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知青返城现象;1977年恢复高考,他们又成为第一批考生,大量知识青年“赤脚医生”的流失,加速了整个队伍解体的步伐。

  1985年初,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原来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赤脚医生”的历史至此也就结束了。

         来源: 南京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