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4 14:51:15
|
查看全部
平台里的“第二职业”
数字经济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为小城镇和乡村青年带去就业机遇,也让更多拥有本职工作的年轻人有机会转向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这其中就有各个平台里的“斜杠青年”群体。
在朋友眼中“满世界飞”“薪资以小时计算”的咨询师何杨(化名),近一年多来才觉得人生“真正丰富起来”,在仅有的业余时间里,他是一名英语教学博主。因为拥有标准的美式发音,这名新西兰籍华裔的第一个英语教学视频就获得了一千多个赞。他后来的粉丝中有不少是中学生甚至是来自山区或农村的孩子。
收获学生粉丝喜爱的还有设计师奇雯雯(化名),她在平台里的身份是美术老师。她的学生粉丝不仅跟着她的手绘视频学绘画,还不断发来习作催她“批改作业”。将爱好发展为第二职业的还有滑板博主刘斌(化名),他的本职工作是名航空乘务员。
无论是源于擅长,还是忠于热爱,这些不同行业的年轻人聚集在了生活社区平台、视频平台。在笑称自己“搬砖”之余,他们找到了新的“工作场景”与“职业方向”,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也以新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对何杨来说,英语教学视频里的“许多知识点未必有流量,但有用、有趣”,他对优质内容的创作决心来自于“要把最纯净的发音带给各地孩子”。
这份价值感在刘斌那里被解读为“对内容负责”,“一些滑板店铺或教练会在发布的滑板视频里招学员或卖滑板,但我只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在初学滑板时的经验教训”。一年多来,这位学滑板近10年的博主常常收到感谢,不少评论都说“因为碰到你,我在新手期少摔了很多次”。
奇雯雯收到的正向反馈则更加多样,“美术老师”的这份第二职业甚至反哺了她的本职工作。在和粉丝的互动中,一直想创立自己设计师品牌的奇雯雯收获了不少设计灵感与需求反馈,“比起其他创业者渴望的天使投资,这些粉丝给予的才是我渴望的‘启动资金’,我开始懂得如何从用户角度运营内容和设计产品。”
如今,仍旧常年出差的何杨愿意挤出时间,一次录七八条视频,“每条视频换一件衣服,要装作是不同天录制的,还要打招呼‘今天又见面了’”。刘斌则在与粉丝的互动中更增加了对滑板文化的兴趣。
从追求更多的人生可能出发,这些“斜杠青年”跑上了数字经济的赛道。和过去打零工、做兼职赚“外快”的想法不同,他们更在意多元的人生体验,而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模式也让他们的爱好得以创造更多价值。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