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内容摘要: 这个英雄的群体,是一支神秘而光荣的“拆弹部队”──济南军区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2010年4月被济南军区记集体二等功。1985年,17岁的崔伟力在销毁一颗TNT弹丸时发生爆炸,弹片贴着头皮、耳朵削过,至今还有2处疤痕。
新华社济南电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
他们地处山沟,常年与世隔绝,每天相伴的除了手中的弹药、冲天的火光和地动山摇的巨响之外,就是大山里的野鸡、野兔和天上飞翔的白鹭。
他们从事着一个鲜为人知的高强度、高危险和高污染行业,天天在“火山口”上过日子,日日与死神打交道……
走近这个群体里的每一名官兵和职工,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颗英雄胆:为了国家、军队和人民,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个英雄的群体,是一支神秘而光荣的“拆弹部队”──济南军区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2010年4月被济南军区记集体二等功。
炮弹、雷管、炸药、毒气……他们天天坐在“火山口”上过日子
2009年10月19日下午,女工崔英坐在手榴弹销毁线上弹间的控制座上,右手上弹,左手放在控制按钮上,紧盯着监视屏。
突然,她看到一枚手榴弹木柄被拔断,正在传送带上冒着白烟。
“快跑!要爆炸了!”崔英迅速按下停机按钮,拉起身旁的另一名职工,转身往外跑。
“轰”地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抗爆室爆炸了。传弹机被炸断,监视器被炸碎,弹片、碎石和缓冲玻璃四处散落。
“如果崔英犹豫2秒,手榴弹再往前传送1米,进入我们的作业室,我们就完了。”销毁站女职工黄丽萍说。
2秒、1米,生与死的时间和距离!
据不完全统计,建站61年,官兵和职工们累计发现隐患、险情1万多次。仅2002年至2009年,他们共销毁130余万枚手榴弹,爆炸6次,未发生伤亡事故。
报废弹药性能不确定,安全系数低。炮弹销毁要经过拆底火、卸引信、解除发射装置、倒空炸药等十几道工序。尽管弹药销毁已实现机械化和半自动化,但特殊工作性质决定了绝大多数岗位仍需人工操作,每一环节都存在潜在危险。
作业线就是生死线,销毁场就是战场。对此,职工崔伟力有着刻骨记忆。
“我很幸运,‘死’过2次,但还活着。”崔伟力说。
1985年,17岁的崔伟力在销毁一颗TNT弹丸时发生爆炸,弹片贴着头皮、耳朵削过,至今还有2处疤痕。
10年后,崔伟力在烧毁某型弹药时又发生意外爆炸,碰巧他上了趟厕所,否则已“光荣”。
天天坐在“火山口”上过日子,日日摸着“阎王爷”鼻子干工作。这是总工程师闫青春对销毁兵生活工作的形象比喻。“炮弹、雷管、炸药、引信等堆满了库区内的每一个仓库、工房和作业间。”
闫青春记得自己的第一次排爆。200多公斤弹丸等分填在3个销毁坑。一号、三号坑成功引爆,二号坑迟迟没动静。
“碰到哑炮了,我去!”时任技术员的闫青春主动担任排爆手。
从掩体到二号坑30米的距离,闫青春匍匐爬行了60分钟。哑炮成功解除,他身上厚厚的三层衣服湿了个透。
12条销毁作业线88个岗位27个有严重污染──他们中有7名干部患癌症倒在岗位上,另一些人则有心脏病、尿血症、结石病等
“仅2000年至今,我们就安全销毁各类报废弹药近3万吨。60多年销毁的弹药可堆成一座大山。”销毁站站长吴二君说。
“每销毁一发弹药,就意味着为国家减少一分隐患,为人民增添一分安宁。”政委李铁军说。
然而,成绩背后,是销毁兵难以想象的付出。
作为高污染行业,报废弹药销毁产生的气体和粉尘对人体伤害很大。“全站12条销毁作业线88个岗位27个有严重污染,占作业线的31%。其中,手榴弹销毁线7个岗位5个享受法定污染补助。”吴二君说。
职工崔军尽管只有45岁,但已头发花白。他长期工作的手榴弹蒸汽倒药制片工房,即使戴多副口罩,也能闻到呛人气味。
“现在,我的味觉几乎没有,经常会出现尿黄、尿血等症状,有时会有阵阵胸闷和头痛。”领导多次想把这位“年轻的白头翁”调换工作岗位,他总是不同意,理由是自己干得时间长、经验多,安全系数高。
特殊工作岗位,让他们普遍出现心脏病、结石病、腰椎病等职业病。近年来,这个站先后有2名主官、5名干部因患癌症倒在岗位上。
工程师毕文刚负责全站的销毁技术安全,他患有严重心脏病,曾2次因心肌梗塞晕倒在作业一线。2005年,医生在他的心脏内植入5个支架。
即便如此,毕文刚至今仍天天战斗在销毁一线。“轻伤不下火线,患病不离岗位,这是老一辈留下的传统。”
“女儿接过父亲的枪”“妻子站上丈夫的岗”──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销毁站后山上,有一处坟茔,墓碑不高,却是每一名销毁兵的精神圣地。
坟茔的主人叫密世宏,毕业于北京大学。1954年2月,技术员密世宏为探索销毁工艺,在美式地雷销毁实验时不幸殉职,年仅22岁。
现已无从考证这位青年才俊为何选择到山沟里当一名销毁兵。但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了那片郁郁葱葱的丛林中,他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销毁兵甘于寂寞,乐于奉献。
几天前,当年密世宏的战友,80岁的魏永贵又一次到墓前祭奠。
“那天,他拿着2个馒头就走了。大概是晚上九点多,听说他被炸死了……”满脸沧桑的老人,忆起几十年前与密世宏接触的点点滴滴,悲痛不已。
英雄的事迹,始终激励着魏永贵。他在销毁岗位奉献近40年离休后,仍心系销毁事业。女儿魏偃讯高中毕业,他毅然决然把女儿送到销毁站。那可是老人58岁时才生下的独生女儿啊。女儿很快成为销毁尖兵,连年被评为“先进职工”。
类似这样“女儿接过父亲的枪”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妻子站上丈夫的岗”“哥俩配”“姊妹花”等等,他们前赴后继,无怨无悔地献身销毁事业。
销毁站里的“黄家军”,闻名遐迩。主角叫黄飞武,他1955年从湖南怀化参军至销毁站。1957年,销毁站缩编,他退伍成为一名销毁职工,一干就是30多年。
看到许多人不愿意从事销毁事业,黄飞武进行全家总动员,把妻子、儿子、女儿、女婿等7口人先后送进了销毁站。
“黄家军”的故事在济南军区部队和驻地广为流传──妻子杨淑芳和大女儿黄丽萍的第一个孩子均在销毁岗位上临产;大儿子黄予新先天残疾,工作20多年,年年都是先进;小女儿黄丽红主动要求到污染高的TNT倒药制片间工作,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晨曦微露或夜幕降临,中原腹地那片山林中时常传出动人的歌:“为了人民安宁,我们除危排险降鬼伏魔搏击死神;为了美好明天,我们拆卸烧炸天天冲锋在战场!我们用双手托起和平!我们是英雄的销毁兵……”
来源:中国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