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8 22:04:42
|
查看全部
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丰富理论内涵和实践意蕴
第一,立足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社会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对新的历史定位有更深入的把握。我国经济目前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生产蓬勃发展,再提“落后的社会生产”已难以反映中国当今的社会现实,也难以定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难以在新形势下以此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积极性。
第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体上实现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创新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7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理论和实践勇气、以诸多原创性探索解决了诸多改革发展难题,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充分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运动变化,准确辨明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到人民需要乃是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在向高层级、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高数量转变,在已有基础上把工作重心加快更多转向这些新的更高更丰富的人民需求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第三,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均是目前新时代社会条件下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谋划下一步改革发展必须重点解决的矛盾,必须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分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关问题,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加大突破发展瓶颈、补齐补长短板力度,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步推进新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最终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新的伟大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