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0 18:31:55
|
查看全部
动用各种元素开拓散文疆土
对于李修文来说,完成这部书,他还有另一个雄伟的抱负,他想写出中国式的文章,想从自己的笔下召唤出具有源头意义的中国文章之气。
李修文来自湖北荆州,他无限神往地说,楚人的文化传统深厚,甚至一直到了夜晚也要筑起高台,环绕火堆唱歌,发出自己的祷告。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屈原,产生了那么多阴阳难辨的上天入地式的作品。“这些不仅是我身体上的故乡,也是我个人美学的故乡。”他迷恋于故乡里的文化际遇,楚剧、汉剧、豫剧、荆州花鼓戏,还有渔鼓调……他喜爱各种各样戏曲形式,戏曲带给他的滋养,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道路。
在传统文化的养育下,李修文有志愿写出类似《古诗十九首》气质的作品,“十九首的每一首都深深地站立在日常生活中,明确,坚实,静水深流,有一种日常生活的正当之气,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风格,而是风格的源头,也不仅仅是个人美学,而是个人美学的源头。”李修文说,当他行走在李白、杜甫、王安石、苏东坡行走过的道路的时候,他感受到,某种古老的传统、某种古老的情感在激活。在李修文看来,古人不会深陷在某种专业生活里无法自拔,他们的文章只是他们生存和挣扎于世的证据,他们向山水张开,向时间张开,他们让自己的身体作为容器去接纳山水、历史与时间,同时,又让自己的身体作为一根强劲而敏感的神经去感受着它们,最终,他们通过这种相遇,完成了对自己的命名,也完成了和他们所处时代的共鸣。
李修文想写中国式文章,但更是今人的中国式文章。他动用各种手段,戏剧、音乐、电影、小说,让这些元素全都作用于散文,在他看来,这才是替这一文体去开疆拓土的人间正道。“在《致江东父老》这本书里,有时候我会动用小说手段,有时候会使用口述史和书信体等等形式,这无非是说明,我希望我们的散文应该重新出发,去触摸一种能够尽可能承载我们更多审美感受的生命力。”
对此文学评论家张莉说,散文到今天,慢慢被鸡汤所困扰的时候,作家重回文学传统内部,找到中国式文章,这是李修文追求的很重要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