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水之间绘人生
文庆梅
他笔下的花鸟,空灵婉转而栩栩如生;他笔下的青山,重峦叠嶂而温蕴俊秀;他笔下的绿水,鲜泽厚润而朦胧飘逸。他创作的国画《山高有煤城》、《康庄大道》获市首届职工艺术博览会铜奖;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入选市第六届“书写经典”作品展。
他,就是建安公司装饰队的员工刘易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刘易强说,是浓烈的兴趣,把他引上绘画艺术这条道路的。
孩提时代的一天,刘易强到邻居家玩。他被一本《工农兵人物画》画册吸引。画册中的人物色彩鲜艳、神态各异,让他爱不释手,竟翻来复去看了一个下午。邻居见他这般喜爱这画册,索性送给了他。
从此,那本《工农兵人物画》成了他的好伙伴。一有时间,他就翻出来,趴在桌上用铅笔照着画册上的人物描画。头戴铝盔的石油工人、肩荷锄头的农民、手握钢枪的解放军,在他的笔下渐渐鲜活起来。
然而,《工农兵人物画》里的人物肖像都是“死的”。随着年龄增长,他不再满足描摩那些固定模式中的人物,开始观察琢磨生活里的景和物。画操场上玩耍的同学,画院坝里的打斗的公鸡,画街角叫卖的小贩……见什么画什么,画什么像什么。
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1978年,刘易强到松藻煤矿当了一名掘进工人。工作再苦,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绘画艺术的痴迷。
与妻子租住在矿区附近的青瓦土墙房中,条件十分简陋。他每天沉浸在山水的魅力之中,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在中国绘画史上,自古以来就有着“书画同源”的说法,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力。没有书法的基础,中国画就无从谈起。
夏练三伏,冬练数九。为了练就一手好字,刘易强常常像个收破烂的,把单位里的废旧杂志、报纸收回家,潜心临摹唐楷书法、欧阳洵的《九成宫》。
那时,他在想:绘画怎样才能跳出固定模式,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带着对绘画艺术的更高追求,1994年,他报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画》专业。十二门课程,一般人至少要读两年,可他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对绘画艺术的执爱,在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和素描的技法考试中均一次过关,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考完。
书法的功底,加上《国画》专业的理论知识,让他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他的笔墨,在娴熟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纳博取、化和出新、设置饱满、立意高远,终于有了时代感。《晨曦》、《梦翔》、《青山处处是我家》等作品,就这样从他的画笔下流淌出来。
追求,自在写意人生
松藻矿区秀美的山水、纯朴的民风、勤劳善良的人们,给了刘易强无限的创作灵感。
亲近自然,才能促进自身的创作,使创作更具生活性,画面更加丰富。刘易强常常在工作之余,抛开矿山中心区的喧闹与浮华,带上几样简单的作画工具,遁入矿区附近的大山。
他忘不了1991年金鸡山写生的情景:山下的洗煤厂,宽敞明亮的厂房,繁忙的皮带运输系统,奔腾不息的金鸡河,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整整3个月,来来去去,沉醉于山水之间,他的处女作《山高有煤城》就这样问世。
立足松藻这片热土,32个春秋执著于生活的彩笔书写与描绘。有人问他,整天埋头写写画画,从中究竟得到了什么?他淡淡地应道:“领略别人领略不到的美,并把这样的美传递给更多的人,那是高级快乐。”
刘易强怀着对矿山与生俱来的情愫,用笔墨为粗犷的乌金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矿区需要这样有强磁场的文化人,矿区因为有这样的文化人而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