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2-9 22:58:12
|
查看全部
官督商办的自来水公司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香河园街3号,建筑造型古朴庄重、富有特色。走进新馆二层的通史馆,展厅里播放的短片《帝都旧影》展示了旧时北京人日常取水的画面——打着赤膊的水夫摇着轱辘从井窝子(水井)里提上来一桶桶水,随后倒入水车,驶入胡同。
长期以来,井水是北京城的重要水源,一些与井有关的地名如王府井、三眼井等沿用至今。清朝末年,京城多次发生火灾,因井水救火效率极低,损失惨重。出于消防考虑,1908年3月,农工商部两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提议采用官督商办形式建设“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批准。
有了官方许可,还需筹措资金。展厅里,一张张花花绿绿的股票记录了自来水公司“招商集股”的历史。记者看到1908年公司第一次发行的股票,其外观采用碑式边框设计,文字沿袭中国传统书写格式,公司名称等均从右向左横书,没有采用西式股票形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后,清朝有识之士开始接纳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但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还保留着传统文化习惯。”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副馆长梁淑云说,“这些股票是观众最感兴趣的展品,股票样式可以说是中国早期股票的经典款。”
记者注意到,招股章程中明文规定“专集华股,不附洋股,凡本国民众,无论官、绅、庶均可入股,享受股东权利”。由于招股章程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建厂所需的270万元股金很快就筹到了。
公司成立后,总理周学熙立即招聘人才。展柜里陈列着一张张公司早期职工卡片,写着姓名、籍贯、年龄、出生日期、工作经历、薪金等内容,还贴有照片。从卡片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公司职员中有没上过学的水夫(负责卖水、运水),也有上过私塾的账员、文书员,还有国内名牌大学生和海归留学生负责技术和管理工作。
“这是一组内涵丰富的文物。”梁淑云说,“职工信息详细记载体现了公司早期管理的精细化,员工升迁和薪资情况等信息从侧面反映出公司组织架构和经营情况。”
在完成勘察水源、设计水厂、丈量水管线路等工作后,公司开始在东直门外建造第一座水厂。1910年2月,东直门水厂完工投产,水厂所用的蒸汽机、闸门和管材等均从德国进口。同年3月,东直门水厂正式向北京城区供水。
不过,北京老百姓一开始对自来水并不买账。由于水压原因,刚从水龙头里放出来的自来水有白色气泡,老百姓称之为“洋胰子水”,不敢喝。为了消除顾虑、打开销路,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在报纸上登广告,并采取免费送水两个月等促销办法,逐渐赢得市民信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