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名作家记》:对文学的无上热忱
彭程
2020年02月08日08:0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名作家记》:对文学的无上热忱
“当时共我夜语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在新出版的散文集《名作家记》的自序中,作者张守仁先生不无怅惘地写下这样的诗句。当一个人步入老境,怀旧便是最自然不过的情感反应。流年似水,多少故人往事都化作了前尘梦影,难免让当事人怅惘不已。固然,对于一位回忆者而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切经历都是有意义的,但如果这些又是公众关注的内容,显然就更容易引发普遍的兴味。
在《名作家记》中,内容的公共性无疑十分鲜明。作为文学名刊《十月》杂志的创办者之一和负责人、骨干编辑,他在漫长的编辑生涯中,与众多当代最为著名的作家交往密切,经手编发了他们的大量作品,其中不少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经典。这其中肯定有着许多可以作为谈资的人物和故事,无论对于专业文学研究者还是广大文学爱好者,都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作者意识到了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编辑生涯的重要性,这是一种使命般的驱使:“我这个《十月》老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写下长达四十多年的编辑忆旧,记下新时期黄金岁月中旗帜性刊物《十月》的风采,录下作家们的音容笑貌、情感历程、生活细节,不让它们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这是我晚年必须做的事,也算是我这个老编辑留存给读者的一份薄礼吧。”
这种认识和追求,使得《名作家记》成为一本别具特色的散文集。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它看作是一部个人的新时期文学史。在这部书中,将近四十年来的中国文学的历程,包括让人们缅怀向往不已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黄金时代”,经由具体的作家和作品,都得到丰富而生动的记载和折射。但就我个人来说,阅读中最为着迷的,还是其文字间营造出的那一种真切鲜活的现场感。几乎每一篇的阅读,都可以说是对这一点的印证。从那个年代一路走过来,并且与所写到的某些人物也曾有过交往——当然从广度到深度上与作者都远远无法相比——让我尤其在意其再现描写对象时达到的效果。
这种感觉,首先来自作者对所写对象的高度熟悉。在《最后一位文人作家汪曾祺》中,作者描绘了他眼中的汪曾祺。多年的密切交往,让他对汪老的身世经历、脾性喜好等等都了然于心。既嗜烟又好酒,还是地道的美食家,精通音律,书画俱佳,一个淡泊豁达的老派文人的形象,一种将寻常日子艺术化的生活方式,通过许多具体鲜活的故事和细节,跃然纸上。“这种才子型的文人作家、如此可爱的老头儿,只能孕育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特殊的家庭环境以及西南联大那样的教育方式。”这样的评价,来源于长期交往与深入了解后的亲近和默契。读了这篇文章,显然有助于增进对其作品独特的美学格调和深湛的艺术韵味的欣赏。
这样的知人论世,也体现在记述徐迟的篇章中。读者通常都知晓徐迟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写过《哥德巴赫猜想》等影响巨大的作品,开启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黄金时代,对他在音乐、诗歌、翻译方面的杰出造诣,以及远远走在同时代作家前面的对科学技术的痴迷、思考和见识,则未必很清楚。但倘若不了解这一点,对其作品中鲜明特异的艺术风格、得风气之先的题材表达等,就难以有准确恰切的认识。作者恰恰熟知作家这方面的追求,所做出的阐释便足以令人信服。
上面只是举例说明,实际上,收入书中的总计四十余篇作家交往记、印象记,大多具有这般特色,是一种由人及文、从生活到艺术的综合的、立体的述评。这些人都是文坛名家,是头顶光环的人物,但由于种种原因,读者经由媒体传播对他们产生的认识,往往失之于简单或者片面,甚至失真变形。相信读者读了这部书,会在心中勾勒出一个个较为完整准确的人物形象。在作者笔下,对每位作家的人生经历、个性气质、艺术特点乃至鲜为人知的情感故事等等,都给予了基于亲身感受和认知的描画与概括,虽然详略不同,也每每各有侧重,但每个对象最为重要和本质的方面,都获得了具有力度的揭示,像陈荒煤的善良宽厚,宗璞的兰心蕙质,史铁生的坚忍达观,陈祖芬的童真纯净,绘画给予冯骥才文学世界的滋养,英年早逝的苇岸对大自然的谦卑、对弱小生命的悲悯等等。经由作者的刻画,这些品格或特点都呈现出某种坚实的质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