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是现代人的践行法则。而读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和另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诗人里尔克说过,灵魂没有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读书,让人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从而建设自己精神的庙宇,获得真知灼见和经久不变的人生温暖。
如何读书?这是一门大学问,清代著名学者王恺运说,张之洞是看书人,曾国藩是读书人。所谓读书人,能通经以致用;看书人则书是书,人是人。我想这些恐怕不失为好的回答。
   读什么书?读你需要的书,读你喜欢的书。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完全对,有一定道理。
   作为工薪族,我们经常说,等我们退休了,一定要到各个地方走走、看看、玩玩。很好,但要提醒你,一到那个时候你还身体矫健,不单单是健康,还要你走的动;二那时你有了足够的银两,年纪大了,恐怕住不了青年旅社什么的,穷游可能也不适应了,你也受不了小导游的冷嘲热讽,有充足的银两才能策划一个走的愉快的旅程;三是你的子女没有什么成就,非常非常一般,这也就说,不用你帮他们带孩子。停了这么多,你还要等到那个时候,才开始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吗?
   有人会说,不是疫情了吗,不是不让出门了么?
   是呀,在家里领略世界风光,并为今后的看看世界做做策划,不就是一个旅行吗?
   我们要的旅行一定不是那种“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回家睡觉,第二天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的养眼式的游山玩水,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游学,诗人余光中说的好: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
   这种改变是我们要通过旅行来了解世界、思考世界和提升自己。在辽阔的世界面前,我们将学会谦卑、包容、开阔、有召唤、不气馁、爱自由,这些都是人生行囊里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渴望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有了解多元文化后而拥有的巨大包容心,有对这个世界元气充沛的爱,那么,就让我们趁着宅在家里,开始策划几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诗和远方好比鱼和熊掌皆我们所欲也。我们要读好书,行好路,需有一个好的前提,一个倍儿棒的载体,这个好的前提,倍儿棒的载体就是一个健康的身体。运动健身其本质就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重要的是,运动真的会让人从内到外变得更健康更好看。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人儒雅,锻炼让人好看,锻炼还让人不断蓄力,为“十年磨一剑”的人生高峰做体魄储备。
  现在很多微信群里在传,依靠自身免疫是治愈和抗击疫情病毒的最好手段,现在医学界在积极研制应对药物,且不说药物的事情,反正我觉得健康的身体,一定对防疫有好处。
 那么我们现在有大把的时间,动起来吧。八段锦、五步拳,简单易做。不用我再多说了吧。
古代先贤对于艺术的热爱,往往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子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没想到音乐能美到这个地步。
  艺术到底有什么用?我说不清,我知道的是,缺少艺术的人生是枯燥的,缺少情趣的人生,因此也是不完美的人生。
  还记得董卿在主持诗词大赛和朗读者的风采吗?是不是觉得看这些节目比吃红烧肉来劲的多呢?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艺术可不只有音乐和诗词。绘画、雕塑、戏剧、舞蹈、电影、摄影,任何一种艺术,只要我们喜爱,我们就要接触,欣赏,甚至亲手操练。我们经常接受高尚艺术的熏陶,就会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就会提升了人生境界,我们就会觉得原来世界美得不可思议,一起值得我们去努力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