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2-18 10:21:35
|
查看全部
年轻的女孩子,谁不爱美呢?一头秀美飘逸的长发,是许多年轻女孩的最爱。但是,为了上前线,为了迅速穿戴防护服,同时,也为了尽量降低感染的风险,一个个俏丽的美护士,纷纷拿起剪刀,剪去长发,变成奔赴前线的“花木兰”。
1月27日下午,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三十一位护士相互剪掉长发,走向第一线。一把把黑亮的长发被收藏起来,这是一个个平凡的女孩人生中珍贵的纪念。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护士单霞,是一位九〇后漂亮女孩。她也有一头乌黑秀丽的长发。走向第一线的前夕,她不但剪掉了长发,而且,干脆理了一个光头。一头秀发的她,与光头的她,形成鲜明的对比。家人和同事们见她理了光头,心情都有些沉重。单霞却幽默地说,本来年前就准备换一个发型的,结果还真如愿了。没关系啊,头发没有了,还会再长嘛!现在首要的问题,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尽力去救更多的人。
最质朴的语言却是最有力量的。单霞的话是这些女孩子真实的心声。此刻,她们是战士。在这次空前的防疫保卫战中,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牺牲。当我看到,这些女孩累了,困了,就在医院的休息室地上和衣而睡,摘下口罩后,满脸勒出深深的印痕,我真的只有一个心愿:好好休息,保重自己,千万别累倒了啊!
防疫战斗一旦打响,前线就是一个多兵种相互配合的整体。除了关键的医护人员,后勤保障、设备装备、整个战斗运转的链接,一环也不能少。
例如,120急救中心的担架员们。
武汉急救中心的担架员们,大多是外地来汉的农民工,平均年龄四十多岁。疫情发生以来,他们放弃了回乡与亲人团聚过年,选择留了下来,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
急救中心抢救的都是危重病人。担架员们是最早接触患者的群体。五十岁的于晓东是一位东北汉子,家在大兴安岭,在武汉急救中心做担架员,已经十七年了。他坦率地说,工作比平常累,精神上也有压力,毕竟是传染病啊。但是他又说,急救中心的工作就是救人,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不能当逃兵嘛。
二十六岁的韩银飞,是担架队中少有的大学生,也是担架队中的临时工。适逢春节,他完全可以回家过年,没有人会去苛求一个临时工。但是韩银飞也选择留了下来。战场不相信眼泪,抗疫也没有临时与正式之分。上了前线,就是战士;抬起担架,就是冲锋陷阵。二十六岁的大学生,穿上白色的防护服,与那些担架队的战友们一起,奔向了前线。他说,疫情这么紧张,担架队正是缺人手的时候,这个时候,我要出点力。
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武汉防疫保卫战正处于最胶着、最关键的阶段。火神山医院建起来了,雷神山医院建起来了,一个个方舱医院建起来了。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向武汉,奔向湖北,此时此刻,正日夜战斗在防疫保卫战的第一线。医院里,那些彻夜不眠的窗口,是多少人牵肠挂肚的眼睛啊。
朋友发来了照片,说家里的水仙悄悄开花了。是啊,这个时候,东湖的红梅也应该香了。然后,三月,武汉大学的樱花也会如雪绽放。四月,江南的油菜花会金灿灿的,像一片片云霞。在这场争分夺秒、舍生忘死的战斗中,我们一定会战胜凶猛的病魔,迎来清洁的蓝天。那个时候,江城的每一片花瓣,都是武汉人铭记抗疫英雄的心香。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7日 20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