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2-22 10:08:46
|
查看全部
邓拓所藏古书画首次悉数亮相
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美术馆接受最早一批捐赠是在1961年,被称为岭南画派三杰之一的陈树人的夫人居若文捐出116件陈树人的代表作。
1964年,著名历史学家、诗人、杂文家邓拓在写下“君爱文明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的诗句后,亦将个人珍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140余件无偿捐赠给国家,其中包括宋代陈容的《云龙图》、明人沈周《萱草葵花图卷》等古书画精品。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此举不仅填补了中国美术馆古代书画藏品之不足,也促成其早年试图通过个人收藏重新梳理中国美术史的夙愿得以实现。此次展览是这批藏品首次悉数与公众见面。
它们中堪称国之瑰宝的,当属正在线展出的苏轼《潇湘竹石图卷》,为已知仅存两幅苏轼传世珍品之一。它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零陵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的苍茫景色。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让人在狭长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据传,苏轼对画竹有自己的一番理论,所绘墨竹仰首向上,少有竹节。面对他人质疑缘何不画竹节,他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意即画画重在彰显精神,而非外形。有人据此认为他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林语堂更是评价苏轼之画可归为中国艺术的印象派。
相比单个藏品之珍罕,这批藏品的整体价值同样值得重视,它们可以让观者直观了解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绘画的演进历程。从北宋的苏轼到“元四家”“明四家”,再到清“四僧”,文人画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中国绘画谱系里之“文人画”,其显著特征是超越了绘画以形取象的功用,重视笔墨运用,以书入画。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为后世并称“元四家”,其中,此次展出的倪瓒《鹤林图》(局部),较好地呈现了这位元代隐逸文士以画“自娱”,将诗、画、书法三者紧密结合于画面,突出绘画的文学趣味,此外,画面上题写的跋佳作颇多,既有元人手迹,亦有明早期墨宝,或可称为邓拓捐赠作品里最为精彩的手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