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0|回复: 1

那年,我陪女儿高考

发表于 2020-2-24 02:50: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作家网>>原创>>散文•随笔
那年,我陪女儿高考
分享到:
 | 阮以敏  2018年05月10日14:23

女儿高考是2005年,距我高考相隔26年。日期不同,我是在酷热的七月,到她参加高考的时候,就人性化了,经过多方论证和征求意见,把时间提前到相对不那么热的六月,而且选了好日子,6月7、8日,谐音“录取吧!”

一向自信满满的女儿,高考前夜失眠了。看来心理素质还是不行。虽然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磨练,积累了相当多的迎考经验。还当了十年班长,高考前夕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学生干部”。怪妈妈12点了,还打开她的房门,让她睡意全消,并歇斯底里地吼道:“我明天不去考了!”一直顺风顺水的我们,顿觉手足无措,一晚上战战兢兢都没怎么合眼。又怕误了时辰,迷迷糊糊熬到了天亮。

那一年高考,女儿的考点设在职业中专,我还在中学工作,以带队身份名正言顺可以进入考点,公私兼顾。考点警戒线外设有休息室,各校带队教师集中一起,有的聊天,有的打牌,等待考生。我的心情很糟糕,无法静下心来如往年般参与其中。心中牵挂着考室,总担心女儿会不会睡着了。一科下来,问:“怎样?”答:“还行!”就是如此简单,马上避开这个话题。只是看到一个个考生,都是红屁股。原来,为迎接高考,学校将课桌椅重新油漆一番,椅子还没有干透,棕红色的油漆粘在裤子上,大家互相看得哈哈大笑,算是给严肃的考场,添加了一种欢乐的气氛。高考以语文为第一场实在科学,国语嘛,考生们多多少少都能应对一番。 午休是个大问题,常有报道一家子睡过了头。昨晚的折腾,更让我们不敢掉以轻心。我和女儿都去睡觉,她妈妈值班,边看电视,边看时间。我送女儿出发后,她再去睡觉。

下午的考试还算顺利,数学是她的强项,但试卷的难度系数不大,也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两天的考试结束了,她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轮到我们家长煎熬了,等待成绩,等待切线,研究高校和专业,什么985、211,什么专业排名,什么就业率等等,成了每个家长的必修课。有的家长甚至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成了专家,每年来咨询的家长络绎不绝。难怪有说,家长辅导子女到高中毕业,有的也变成全能,可以同步参加高考了。分数相近的学生家长,还会沟通交流,以免“撞车”。只有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才放下心来。这大概也是所有考生家长的心路历程。

现在的高考是越来越严了,只有考生、监考和考点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进入考点。进大门要过安检,进场前进行身体金属探测和身份识别。考点信号全屏蔽,每个考室三个老师监考,全程联网监控录像。动用特警安保,无线电监测车巡查干扰“作弊器”等等。今年还首开“作弊入刑”,高校为防大学生“枪手”替考,还严格学生请假制度,特殊情况要进行跟踪。这一片净土,实在容不得玷污,教育公平的底线不能突破。虽然高考很残酷,但我们还是应该感谢高考,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让万万千千莘莘学子脱颖而出。当然,人生之路并非只有高考这根独木桥可走。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东边不亮西边亮,爱拼就会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02:51:13 | 查看全部

故乡的土地

中国作家网>>原创>>散文•随笔
故乡的土地
分享到:
 | 吕瑞杭  2018年05月10日14:22

人们对故乡的赞美其实就是对故乡的风土人情的赞美,我也不例外。我写过故乡的山,写过故乡的人物,写过故乡的小桥,而故乡的土地在我心中的位置更是至高无上的,怀念极了,总想写一写故乡的土地了。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种地离不开土地,修房盖屋离不开土地,行走更是离不开土地。

故乡的土地是有颜色的。故乡的的土地是松软略带沙粒的黄色土地,故乡的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收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故乡的土地养活了故乡的人。

故乡的土地是有生命的。春天里万物复苏,故乡的土地也睁开了眼。人们在它上面开膛播种,种下了一年的收成与希望。夏天里,地长万物,人们在它身上锄草,灌溉,施肥。它承载者人们生存的口粮。秋天里,又是紧张的收秋种麦。冬天里,冰封大地,它却孕育着生机一片,抱着过冬的麦苗酣然入睡。

儿时的故乡,见不到一点的柏油路,全是土路,车过去了,碾轧出细细的尘土。我们会把那些尘土捧起来做泥人、捏动物、摔泥碗,有时候还学着大人的样子做“家家饭”,支起一口破锅,加入水,点起柴禾,和上泥土,轮流上灶,轮流掌勺,玩得满头大汗也不觉得累,往往要等到大人们在房顶上呼唤多次才依依不舍的回家吃饭。把一盆清水洗成泥水,脸上依然是土色。

故乡的土地可以用来打土坯,烧砖,抹墙等,掺杂着阳光和庄稼的气息,让人留恋。老家的房屋就是土地面、土坯墙、外面抹着黄土泥,冬暖夏凉,隔风防雨。老辈人在里面生活了一辈又一辈。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脸朝黄土背朝天,却依然生活的无忧无虑。春风里,阳光下,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了他们勤劳的足迹。

儿时,总爱听奶奶讲故事,讲女娲造人的故事。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美丽的传说就与土地是分不开的。

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民的根。我是农民的孩子,我的根当然也在故乡的土地上。

故乡的土地上曾经走出了不少的英雄,也有不少的名人走过故乡的土地。他们中间有李吉甫、李德裕等唐代六位宰相,有大文豪李华、李峤,有“我国第一任核司令”张蕴钰将军,有中国“坦克之父”王运丰教授……除此之外,还有全国劳模、石家庄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赵国忠,全国劳模、“为民致富的楷模”、榆底村党支部书记张五妮,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机械厂厂长郝增义,全国绿化模范杜过秋,被广东省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 称号、被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第六届全国人大号召全国青少年学习的十名先进人物之一的安珂,等等。走进故乡的热土的有战争年代的秦基伟、聂荣臻、邓小平等一些拯救人民与水火之中的领导。

然而,故土难离,人们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传下了一代又一代的亲人,那份泥土的颜色已经仿佛进入了他们的肌肤,于是我们也都有了泥土的肤色。

奶奶死了,睡在了土地里;爷爷去世了,躺在了土地里;父亲走了,也投入了土地的怀抱;母亲走了,也长眠于土地的摇篮里。亲人们入土为安,我心中有了更多的牵挂。而今,当我一踏入故乡的土地,心中对故乡的牵挂会油然而生,心里忽然明白,叶落归根,亲人长眠于土地里,才是真正的故乡。

今天,故乡的一些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而故乡的泥土的芬芳,泥土的印记,泥土的气味,不管我走多远,走多久,仍能感受到故乡土地的气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