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2-25 10:51:24
|
查看全部
修复难度极大,既需经验也要靠科学
这批西夏文献入藏国图,有力地保证了文物的安全。但摆在国图眼前更加急迫的任务是修复。历经800多年,这批文献尽管总体保存状态较好,但不少残页乍看上去如同废纸,有的揉成一团,有的粘连在一起,如同砖头,上面还带着泥土、沙粒。有的纸张脆化、絮化严重,不要说翻看,就是轻轻吹一口气或打个喷嚏,都可能使其灰飞烟灭。
“从修复难度来说,这次比十几年前那次修复西夏文献的难度还大。”在国图从事古籍修复工作40年的资深修复师刘建明说。2003年,国图启动西夏文献修复工程,从调研、论证到确定修复方案,历时一年,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对西夏文献进行修复。修复方案确定了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和可逆性三原则,并在修复过程中全程记录每一步骤,为将来的修复工作打下基础和提供经验。刘建明参加了当年的修复工程,13年后他成为新入藏西夏文献修复小组的负责人。
2003年修复的那批西夏文献以佛经为主,装帧方式以经折装为主,而新一批西夏文献既有佛经也有其他古籍,装帧方式更加多样。为了稳妥,每一件文献在修复之前都要专门召开专家会议,共商修复方案。史金波、黄润华等专家全程参与,熟识西夏文的史金波对于破碎的残页如何缀合,能发挥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籍修复考验耐心与细致。刘建明说,最难的一张残页他修了两个星期。还有一张残页,双面都有字,因此不能按照传统的在背面加纸托裱的方式修复,刘建明创造性地在残页四周加上了一个厚纸做成的框子,这样既不影响两面的文字,翻阅的时候又不必用手接触古籍,一举两得。
刘建明说,古籍修复既要经验,也要依靠科学,修复过程严谨而细致,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记录,每一个步骤都应是可逆的。首先要检测纸张,检测其酸碱度、纤维种类、厚度等,为接下来的具体修复做准备。修复用纸要颜色相近而略浅、厚度相似而略薄,就连帘纹这样通常很难为人察觉的细节也要尽量相近。这样修复出来的古籍浑然天成,清晰可辨又保持了原貌。
修复师谢谨诚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8年,经手修复的重要古籍不少,但修复这批西夏文献仍然让他感到惊喜。“首先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批古籍的纸张的酸碱度偏于中性,基本没有酸化,虫蛀也不算严重,只是絮化比较厉害,纸张还很有韧性。以往我们修复的古籍大都因潮湿而受损,像这样纸张还有韧性的古籍很少。其次是发现了缝缋装这种罕见的装帧方式。历史上缝缋装的书籍很少见,但这次发现了6页,是我国书籍装帧方式演变的重要实物。”
有一件古籍给谢谨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人在这本书上也留下了修复的痕迹,但显然技术不太讲究,修复用的纸是有字的,就硬生生糊在封皮上。经过谢谨诚喷水、拆书、揭取,这些有字的纸露出了真面目。有同事和他开玩笑:“你修一个书皮修出来6件文献。”
截至2019年12月底,已经修复好的西夏文献共计12包80余件,全部西夏文献计划今年修复完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