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2-25 10:58:32
|
查看全部
经典题材全新视角
沂蒙老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族歌剧《沂蒙山》以全新视角深化对“沂蒙精神”的当代解读,并从戏剧表现的需要出发,挖掘出了符合当代中国人审美的歌剧样式。
该剧对“沂蒙”题材进行了全新的开掘。作品以“全景式”手法表现了沂蒙山军民抗战的历史进程。“全景式”区别于其他历史题材歌剧中以个人形象为主的创作手法,而是通过讲述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故事,刻画出“沂蒙人”这样一个群体形象,以承托“沂蒙山”这一宏大的主题。如,第三幕,在面对或交出八路军或“大火封洞死全村”的两难抉择时,八路军夏荷准备带领伤员挺身而出换取百姓的安全。海棠欲顶替,孙九龙说:“站住,沂蒙山的男人还没有死绝!谁跟俺去!”此起彼伏的回应声在人群中响起“算俺一个!”“俺去!”“还有俺!”面对亲人即将阴阳两隔,剧作家勾画出死亡面前,沂蒙人面对“忠孝仁义”的抉择:女人对着即将赴死的丈夫喊:“孩儿他爹,下辈子俺还当你的女人!”少年对着老母亲喊:“娘,下辈子俺再孝顺你!”……乡民们抢下伤员的军帽戴在自己头上,孙九龙喊出:“老少爷们儿,上路了!”村民们的人物性格跃然于舞台,作品塑造出了有情有义的沂蒙群像,悲壮之情油然而生。类似的群像塑造在全剧多处都有体现,不再一一列举。
题材的深度开掘更多地反映在人物形象的深化上。作品更加强调微观历史,更加侧重于通过呈现那些创造历史或被历史塑造的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去感染观众,从而使大情、大义、大爱的主题获得升华。全剧塑造了豪爽、坚强的女一号海棠,重承诺、敢担当的孙九龙,积极参军、勇于战斗的林生,温柔勇敢的女战士夏荷和一心为民的赵团长等五位主要人物,作曲家采用“专曲专用”的写作思维,为剧中五位主要角色分别创作了符合各自人物性格的、旋律优美的咏叹调,对此后民族歌剧的人物设定和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参照。
剧中以近似“双女主”的角色设定,除了对女主角海棠的性格刻画和形象塑造入木三分之外,对女军人夏荷的角色塑造同样可圈可点。作曲家为夏荷创作出我国第一个板腔体的民族歌剧女中音咏叹调《沂蒙的女儿》。整部作品在角色架构上浓墨重彩,场场有亮点、幕幕有高潮,在表现人物性格、增强戏剧冲突方面收效不俗。
剧中将林生、九龙叔等男性人物性格刻画的细致妥当、有血有肉,一改我国民族歌剧中男性音乐形象刻画羸弱,且多年来普遍严重缺乏阳刚之气的倾向。作曲家与剧作家对“九龙叔”这一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把握得尤为出彩。在选取符合其特征的音乐素材之时,更加强化了角色的戏剧性对比——当人物核心唱段《再看一眼亲人吧》响起,一个铮铮铁骨颇具柔情的沂蒙汉子的形象,已鲜活地留在观众心中。因此,九龙叔虽在剧情将将过半便走到了角色的终点和人物的高峰,但其对观众的撼动,对全剧的贡献,足以入选我国民族歌剧“有血有肉的男性形象”之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