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周末,中日两国将在北京再
次举行经济高层对话。当世界第
二、第三大经济体比肩而坐时,人
们都在思考,中日到底相差有多远?
GDP
与下水道———
从“算细账”看中日经济差异
回忆对日本的观感, 刘江永
毫不犹豫地说:“不要往上看,要
往下看。”
身为日本问题专家和清华大
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刘江永
多次访日。印象最深的不是光鲜
的城市,而是结构精湛、密集分布
的下水道。
“类似的角度,也可用于观察所
谓中国经济超越日本。”刘江永说。
日本官方近期公布的数字显
示, 今年二季度日本的国内生产
总值(GDP)略低于中国。一时
间,《中国经济登临巅峰看似势不
可挡》《美国还能挡住巨龙多久?》
等标题占据海外媒体版面。
刘江永认为, 中国的经济基
础今非昔比,随着“滚雪球”效应,
总量超越日本是必然趋势。“但我
们不仅要算总账, 还要把数字拆
开掰碎算细账。”
———从人均看, 即使GDP
总量相当, 中国的人均数字也仅
为日本的十分之一;
———从实际财富看, 日本的
海外资产并未列入GDP,而中国
的海外投资刚刚起步, 更能反映
真实国力的国民生产总值
(GNP)并不一定超越日本;
———从经济构成看, 在日本
GDP 中, 个人消费占近六成,而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进
出口拉动;
———从贸易结构看, 日本近
六成出口产品为高附加值商品,
经济多为“绿色GDP”;而中国出
口产品中,相当部分是“设计和利
润留在欧美日,GDP 和能耗留在
中国”的加工贸易产品;
……
在北京一家著名电器商场销
售员张刚眼中, 中日经济的区别
还有另一种表现: 日本品牌的数
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价格稍贵也
不乏顾客, 自主品牌产品则需要
更大力度的促销和价格竞争吸引
消费者,“区别在于品牌含金量”。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樊勇明认为, 经济低迷时期,东
芝、丰田、索尼等大企业处于全球
产业链的上游, 有较强的抗风险
能力,有力地支撑了日本经济;而
中国经济主要靠总量增长, 缺乏
核心企业和核心竞争力。
“与日本相比,关键要看我们
自己的企业何时能引领整个民族
的发展。”樊勇明说。
在经济学家看来, 中日之间的
差距远不止此: 日元早已成为国际
储备货币,人民币尚未实现国际化;
日本城市化率25 年前已近八成,中
国的城市化率尚不到一半。
社会学家则如此概括中日的区
别: 中国———“矛盾多发、转型困
难”; 日本———“经济低迷, 社会有
序”。日本已基本消除贫困问题,中
国尚有1.5 亿贫困人口;日本城乡、
地区差异甚小, 中国的地区发展水
平参差不齐。
“差不多”与“匠人心”———
从一把改锥看中日管理差距
聊起中日产品的质量差异,曾
长驻日本的记者冮冶喜欢套用“一
把改锥”的例子:一些中国产品好比
一把改锥,设计精良,使用起来却并
不能持久。生产厂家解释说:上游厂
家提供的钢材就是“差不多” 的质
量。钢厂也诉苦: 购买的铁矿石也
是“差不多”的质量。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日本的加工
精密程度和精细的社会管理。
日本经济产业省2007 年评选
的“最具活力中小制造业企业300
强”名单中,零部件、机械制造和精
密加工企业占三分之二; 单个产品
在全球市场占有很高份额的有超过
六分之一。
“这些企业也许只是一个小作
坊,却在各自行业独领风骚。这也可
以从另一个侧面解释: 为什么日本
企业生产的高端数码相机可以占领
大部分国际市场? 为什么日本的新
干线列车运行数十年来, 基本没有
人员伤亡事故? ”冮冶说。
一位移居日本的中国妈妈在博
客上写道,日本的幼儿园要求,小孩
每天都要准备若干个口袋, 将所有
文具、衣物和食物分门别类收纳整
齐带到学校。
“看看我们的孩子,大部分精力
都在做作业、练钢琴、学奥数,功利
性太强,对孩子的细心、耐心和责任
心的教育并不重视, 培养的都是挥
斥方遒的‘天才’却很少脚踏实地的
对此,冮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美国人多地广,增长靠“资源”;日本
地少人多,增长靠“管理”;中国可以
走一条混合型道路,“西部靠资源、
东部靠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