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22|回复: 3

杨绛的魅力

发表于 2010-8-29 08:15: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0-08-13 13:57来源:《文汇报》 作者:舒展
钱锺书先生离世后,我的老伴去看望杨绛先生,一进门还没说话,只见杨先生孤身一人,老伴就抑制不住抽泣,后来干脆放声大哭起来。杨先生拉着她的手,让她坐到沙发上说:“你比钱瑗小四岁吧?傻孩子,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锺书前面,你想想,钱瑗、锺书受得了吗?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老伴回来向我传述以后,我说:“瞧你这点出息,让你去安慰老太太,反倒成了被安抚者。”说这话时,杨绛先生88岁,到2010年春天,杨绛又在人世顽强地生活了12年。时间是最严酷的史官,这12年,杨绛纤弱的身体承担了人们无法想象的沉重和痛苦,她做了多少超负荷的工作。直到接近百岁前夕,她的脑子还在坚韧地思索,她的笔还在顽强耕耘……2010年元旦之后,她写的《俭为共德》(见3月10日“笔会”),证明了她还在为社会风气的奢糜而担忧。还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杨绛说过:“灾祸孕育智慧,苦难磨练人品。”果不其然,现在杨先生年龄越大,体质越弱,却越是彰显出了她的人格魅力。

中国人计算年寿的习俗,“庆九不庆十”;杨绛是1911年7月17日诞生的,进入2010年夏季,她就是一位跨进百岁的老人了。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这位百岁学者的人格风范,是否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高尚作事,低调作人,毕生自强,终竟自律。

当电视剧《围城》(原着在1946年12月《文艺复兴》连载,次年一月成书出版)热播时,钱锺书好像成了“文坛新秀”,几乎要被媒体包围,不速之客简直挤破了门。钱先生避之唯恐不及,曾对我引用民间格言说:“要想好,大作小!”他的诗中还有一名句:“落索身名免谤增”。杨先生当时则更卑微地自比:“我成了一条挡驾的看家狗。”这就叫做低调。至于他们所作高尚的事,实在太多,我这小文,无法容纳,恕不一一。

咱们还是说钱先生辞世后的近事吧。

头一件大事,是出了十三册《钱锺书集》(三联版);第二件是出版了五册《宋诗纪事补订》(同上);第三件是《钱锺书手稿集》(商务版)影印出书;第四件是《我们的钱瑗》(三联版)成书。杨绛说:“他们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她的责任太多、太重、太复杂了。四麻袋手稿和读书笔记,收藏的文物,全家的东西,都得要她亲手处置。可是这时的杨绛早已身心交瘁,连走路都要扶着墙壁。她要让自己伤痛的心静下来,要喘一口气,寻找一个使精神得以安宁的港湾。从中外贤哲的书中,她终于选中了柏拉图的《斐多篇》,决定通过翻译这本书来忘掉自己。笔者曾写过一篇读后记《天鹅之歌》(载《文汇读书周报》)。此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第一版印了一万册,很快售罄;港台两地也相继出了繁体字本。我收到她的赠书是2000年7月,原先我的担心,立刻释然了。杨绛没有被大悲大灾击倒!90岁的老人又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这时她开始了“打扫现场”,她把钱锺书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所写的中外文笔记进行了分类处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钱锺书手稿集》(三大本精装,这只是中文部分),是由商务印书馆斥资三百万元,以高科技手段影印出版的。之所以取名《容安馆札记》,乃是源于陶渊明《归去来辞》中语:“审容膝之易安”(审,诚知;容膝,仅能容纳双膝,描述所处地之狭小也)。这些笔记,随着钱锺书一生颠沛流离,伤痕累累,但毕竟可以让人从中看到钱锺书怎样变成一代巨匠的踪迹吧。同时,也能欣赏到那些劲秀有致的行书小楷,这也是对特殊遗产的艺术享受。

钱、杨二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酝酿将他们的全部稿费收入捐献给母校。奖学金给谁呢?给考上清华的贫寒子弟!叫什么名儿呢?绝不会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与钱先生任“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编纂时主编的馆刊同名)。2001年9月7日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与清华签订了《信托协议书》。当时捐献的现金是72万元;到了2008年8月,本息已经升值为630万元。到了2010年春,已是800万元出头了。钱杨二老一生俭朴,但据我所知,在各个特殊时期,受到他们资助的中青年学子,不可数计。钱先生生前曾对我自嘲说:“我生来就是寒士骨相。”这话与今天的人民币八百万捐献相比,真有霄壤之别啊。

获得“好读书奖学金”的贫困青年,不断给杨先生写信致谢。他们当中有许多是钱、杨作品的忠实读者。这些获奖的青年看到杨先生家居陈设简朴没有装修,无不为之动容。这个小区的某邻居也说:“这老太太犯傻,好几百万能买多大的一座别墅啊!”杨先生说:“人的追求境界和想法,有没有‘形而上’,总是不一样的。”钱、杨二老一生朴素,也证明了《俭为共德》的言行一致,从我做起。杨先生借此归结到她对清华校训独到的理解,她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理解‘自强不息’是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求知识,学本领,永远上进。‘厚德载物’是一个道德标志。我们努力求知识、学本领,为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没有高尚的思想境界敢于担当时代重任,那我们的努力还有什么价值?‘自强不息’是‘起’,起点的起;‘厚德载物’是‘止’,‘止于至善’的止。这八个大字也是我对‘好读书奖学金’获奖同学们的希望。”笔者敢问:在两个世纪的经历中,有谁见过钱、杨二老懈怠奢糜,自我膨胀吗?他们毕生自强,终竟自律,愚以为,这才是他们人格魅力的奥秘所在。

杨绛晚年所写的《我们仨》《怀念陈衡哲》《走到人生边上》,以及吴学昭写的《听杨绛谈往事》,还有《我们的钱瑗》,不仅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而且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这里,我还想讲一点钱瑗人性美的往事,从而折射出她母亲的人格魅力。杨绛在《我们的钱瑗》序中说:“文革期间钱瑗的学生张君仁强,忽从香港来,慨然向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捐赠百万元,设立‘钱瑗教育基金’,奖励并培养优秀教师。”张仁强为何向母校捐赠这笔巨款呢?请听张先生的回忆:

我在1972年面临毕业分配的抉择,我不可能被分配到福建和太太一起,这将会面临长期两地分居。我大胆提出申请出境,这在当时很容易上纲为叛国罪。我告诉了钱瑗(凭直觉,我觉得钱老师善良),当时我急需200元,我悄悄向钱瑗借(钱瑗回家立即与母亲郑重商议这一带政治性的借款事)。翌日,钱瑗如数把钱交给我,不问缘由,默默无言。从她的眼神,我看到了忧虑(她的月工资才62元,同时她深知其中的风险,当然更为我能否走成担心)。不久,我的申请得到了政府批准。我拿出通行证给钱瑗看,并把钱还给她,她笑了,从她笑容里送出的是一串串祝福。

1990年,她担任访问学者,从英国回北京时路经香港。我们几位同窗约她见面。十多年了,师生们又重逢,有人很惊讶,怎么这么些中年男子竟是这位年轻女士的学生?她那白里透红的脸蛋永远挂着亲切的笑容。她依旧是钱瑗,我们心中的天使。在八月中旬,我和我太太,到三里河拜会钱瑗的妈妈杨绛先生。那时94岁的杨绛清秀洁白,思想敏捷,一派学者风范,令人肃然起敬。我握着她老人家的手,她那使人感到亲切的脸孔,两眼闪耀着泪花。我的泪水涌出双眼,久久不能言语。她老人家说:“七年!”钱瑗在1997年去世,至今整整七年了。或许是上天的意旨,中国人的风俗七年忌辰吧。七年的今天,在北师大成立了“钱瑗教育基金”。杨绛说,钱锺书先生有知,也会感激的。我说寸草之心难以报尽春晖,钱瑗是我们最怀念的老师。

据笔者所知,现在这一教育基金更名为“尊师基金”,我想,或许是出于杨绛先生一贯的低调吧。

钱瑗走时,北师大外语系师生们恳求杨先生留下部分钱瑗的骨灰。她们把她埋在陈垣校长铜像侧的一棵雪松下。外语系师生每年清明节可以去拜祭这棵雪松,表示他们对钱瑗的怀念。张仁强说:“回港之前,我们到钱瑗雪松拜祭。天亦有情,细雨蒙蒙,雨水吹拂到我们脸上,泪水交加,我们决定在这棵雪松前立一块碑:尊师重教。让钱瑗这棵雪松,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后来,杨绛曾经不无自豪地说:“我一生的杰作就是钱瑗!”

在此,我想向钦仰杨绛人格的青年朋友提一点忠告:如果您真正爱护杨老,最好的景慕就是不干扰。至于出自各种动机向杨绛发难,挑起莫名其妙争斗的人,她早就借翻译兰德的诗,写下了她的无声的心语: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责任编辑:魁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08:18:24 | 查看全部
内容精要:到2010年春天,杨绛又在人世顽强地生活了12年。时间是最严酷的史官,这12年,杨绛纤弱的身体承担了人们无法想象的沉重和痛苦,她做了多少超负荷的工作。直到接近百岁前夕,她的脑子还在坚韧地思索,她的笔还在顽强耕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08:19:15 | 查看全部
内容精要:杨绛是1911年7月17日诞生的,进入2010年夏季,她就是一位跨进百岁的老人了。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这位百岁学者的人格风范,是否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高尚作事,低调作人,毕生自强,终竟自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17:08:54 | 查看全部
高尚作事,低调作人,毕生自强,终竟自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