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93|回复: 0

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新兴产业

发表于 2010-8-30 09:34: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背景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但究竟应该怎样发展,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教授魏杰——

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新兴产业

记者 朱剑红

  背景:调结构催生“新兴产业热”
  记者:提到新兴产业,有两种叫法:“基础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两个概念是一回事吗?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哪些行业?
  魏杰:这两个概念是一回事。我查了一下,国际上讨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概念,差不多有六年左右的时间。
  现在的研究一般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五个行业:第一个是新能源,主要是与化石类的传统能源相区别,就是指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之类;第二个是新材料,主要包括复合材料;第三个是信息产业;第四个是生命生物工程产业;第五个是环保环境产业,既包括生态环境的修复,也包括工业污染治理。这些产业对别的产业带有基础性,但是是新兴的,所以也叫基础性新兴产业。
  
  记者:今年以来,我们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讨论好像一下子多了起来,这个背景应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提出?
  魏杰:中国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从前年就开始了,讨论最多的是今年,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来之后,更成为重要的话题。讨论这个问题的确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有关系。比如说增长方式的转变,至少有三个含义:一个是从出口导向型转为内需拉动型;第二是从成本优势转为技术优势;第三是从高污染、高耗能转化为节能友好型。这些转变都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说,转变的基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再看结构调整,结构的升级换代的目标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的联系更紧密。
  记者: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各方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基本取得共识了?
  魏杰:对,我认为现在应该讨论怎么发展的问题。
  怎么发展呢?大家都在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似乎有钱就能搞,搞不成的!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对于核心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强。没有核心技术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本谈不到,甚至成为伪新兴产业。比如说多晶硅,提炼多晶硅所消耗的能源比它带来的太阳能大得多,这就不是新兴产业,而是污染产业了。
  所以,没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就谈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这一条应该明白,不是你要发展就能发展。
  既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核心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强,那么,我们要发展这个产业就必须大力推动核心技术的产生,而核心技术的产生,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核心技术根本就创造不出来,创造不出来,我们讲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空话。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唯独没有创造出一个好的技术创新体系。而一个糟糕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不可能完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的历史任务的!我们要从实际上、而不是只在口头上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必须解决这个重要问题——如何构造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
  物质:加快发展实验室经济
  记者: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可以说是我们多年的理想,您认为怎么样才能构造一个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
  魏杰:现代的研究认为,一个强大的创新技术体系有三个基础:物质基础、人才基础、资金基础。
  什么是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就是实验室经济。也就是现代化的实验室,以企业方式运作的现代化的实验室,叫实验室经济。国际上讲实验室经济是核心技术产生的孵化器,为什么呢?因为技术创新是无数次的努力和实验而产生的,一个人离开一个庞大的现代化实验室,不可能搞技术创新。因此实验室经济是核心技术产生的孵化器,是物质基础。美国之所以技术创新比我们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因为它是个实验室经济大国。我们这方面非常之差,而美国对我们封锁很厉害也是在实验室经济上。
  美国的实验室经济极其发达,我们没有这种庞大的实验室经济体系,所以很难完成从知识到技术的转化。中国虽然有很多开发区,但开发区是把技术变成为产业的孵化器,而不是技术产生的孵化器。最近有一条新闻让大家看到了实验室经济有多重要了:中国要搞大飞机,但是占飞机产值20%的飞机起落架生产没有放在我们大飞机制造比较好的成飞、西飞,而是放在了长沙。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长沙在这方面的实验室经济最厉害。可惜这样的实验室经济我们太缺乏了,所以下一步中国要大力发展、加速发展实验室经济。如果我们实验室经济不能得到发展,我想我们现在讲的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后都成为口号和空话。
  人才:创新人才亟须整合
  记者:第二个基础是人才基础,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应该说我们的人才队伍已经比较庞大了,难道还不能满足技术创新体系的需要吗?
  魏杰:这个基础我们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也很大,因为我们的人才基本上是散的。
  目前我们真正能搞技术创新的人才,基本上分布在四个领域:一部分是在一些国企尤其是央企;第二个部分在民营企业;第三在高等院校;第四个就是过去办的科学院所。从这四个领域的实际情况看,这些人才基本上没有办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他所在的领域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像有些国企,靠垄断就赚钱了,它为什么要搞技术创新?
  所以,国企老出“地王”,而不是技术创新上的典型案例,就是这个原因。民营经济因为成长就30年左右时间,各方面的积累还不够,在体制和基础上难以支持这种核心技术创新的发展。
  高等院校更不让人乐观,老师忙着发文章评职称,学校忙着扩大招生收学费,因为大量学校都搞了新校区,它要还债,谁还管核心技术不核心技术,又哪有心思去搞技术研究?至于原来的科学院,这几年基本上被打散了,最终人才没有办法聚集。
  所以,中国的人才现在极其分散,而且基本上是被所有制分割、条块分割,没有办法组合。最近我了解到一个很重要的、需要突破的项目,结果发现因为没有办法整合人才,项目内耗严重。
  资金:政府导向带动社会资本
  记者: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特点就是靠投资拉动,那我们第三个基础——资金基础的差距是不是小一些?
  魏杰:如果不解决钱的问题,技术创新是谈不到的。但是,钱从哪来呢?
  核心技术的创新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是中长期项目或者说概念,一个是它风险很高。正因为它是中长期概念,风险还很高,所以技术创新单独靠社会资本根本不可能完成。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完全靠社会资本来完成的,基本模式就是政府导向+社会资本跟进。就是说,它的资本来源是以政府为导向,再加上社会资本跟进。政府导向一旦丧失,社会资本就不可能跟进。欧盟最近宣布在未来十年内欧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研发部门。如果欧盟这么大的投入研发部门,作为一种重要导向而带动社会资本跟进,有可能欧盟这一次会在产业结构和发展上出现巨大的变动。
  没有政府导向不可能有社会资本的跟进,而我们现在恰恰缺乏这个,在技术创新上的政府导向很薄弱。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一揽子刺激政策,我们查了一下当年基础创新投资的总数,把所有加起来不到2000个亿,这怎么能体现政府导向?目前,大家都在讨论“十二五”规划的问题,我就一直在收集资料,看看“十二五”期间我们对研发部门能投入多少,政府导向到底有多少。我觉得各方面提出的数量都太少了,根本没有办法出现这种导向,根本不可能出现社会资本跟进的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们如果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一定要研究、要描述一下在“十二五”期间怎么样建立形成能产生核心技术的创新体制,尤其是物质基础、人才基础和资金基础这三大基础怎么建。这三个基础的建设都是具体的,如果我们还是一笔带过的话,我估计“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照样发展不快,也就很难完成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