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3-9 17:02:36
|
查看全部
三个因素分析为何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
从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和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场疫情引发的经济冲击在本质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会引起大型经济体出现经济发展趋势性的偏离。一个经济体的实际增长率由潜在增长率所决定,这种疫情“外生变量”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经济体的潜在增长率。具体来讲,在重大疫情发生时,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往往会受到“人员流动的限制”、“生产要素组合的困难”、“社会舆情的混乱”、“悲观预期的上扬”和“资源配置扭曲的加剧”等影响,也给餐饮、娱乐、交通运输以及旅游业等服务性行业带来较大压力,当然也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第二产业,进而影响经济的运行。尤其是这次疫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这就更加限制了人员的流动和接触。
但是,这些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各种要素及其生产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发展基本面和大趋势。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和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及制度等因素,具体有以下几大因素:一是资本存量及其增长速度。我们的资本不会因为疫情而消失,其积累的方式和更新的速度,更不会因为短期的疫情而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是劳动力及其人力资本积累的状况。三是技术进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从历史上看,人类技术进步从未因疫情中断或弱化,反而会刺激人们更加重视技术创新,更加重视新的科技手段,投入更多公共卫生和城市基础建设。
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较快重返向好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之上。中国经济的韧性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能让我们在常规时期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创造中国奇迹,更能让我们利用举国力量快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使中国经济社会秩序尽快恢复正常。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控防举措的及时出台,以及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一定会得到完全控制。笔者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会变原因有三。
一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决策效率和工作执行力不断增强,使我国经济具备了非常强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二是市场资源空间广阔。经过了新中国70多年的建设,我国形成了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庞大市场空间:14亿人口、近9亿劳动力、8亿多网民、1亿多户市场主体……这些动辄数以亿计的市场资源和空间,就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竞争优势。按照“市场决定、政府有为”的要求,我们最终能够释放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移山填海的力量。
三是完整的产业体系。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攻坚克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化也为国家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我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产业配套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即便有些行业受到一些外部影响,通过其他行业的加快发展,不仅能弥补、促进、支持这些行业克服困难,更能够有效对冲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
综上分析,在环境复杂严峻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确实具有强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也说明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当然也要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总体在趋缓,经贸压力增长的势头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是比较多。如何在确保疫情不扩散的前提下,推动各类企业有序复工,是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相信,只要全党全国坚定信心、同心同德,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下一阶段,我们还是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打好脱贫攻坚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的伟大目标顺利实现。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员、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