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场疫情,让我们如此紧张,使得原本繁华的街道,格外幽静。中国仿佛进入了休眠期,安静得令人恐慌。
正月初二,春节后的第二天清晨,老婆的手机传来一阵阵急促的响声,“老公,我们解除了春节假期,所有人员马上返岗,恢复正常工作。”说完,妻子换上衣服急匆匆地离去。
妻子是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疫情当前,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抗击疫情,作为居民管理的基层单位,控制社区人员流动的最源头部门,她们复工,意料之中。
“爸,老妈说她中午不回家吃了,晚饭也不用等她,单位发了泡面”。儿子跟我说。
“没事,抗击新冠疫情是当前国家头等大事,要统计社区居民基本信息,控制社区人员流动,排查外来人员,阻击病毒进一步传播,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放心吧,政府给她们发口罩了,不会有事的,不用担心你妈,吃完饭,忙你自己的事情去吧。”
我安慰着儿子,其实也是安慰着自己。那薄薄的一次性口罩,遮盖的仅仅是她的脸颊,却遮盖不住丈夫对妻子的担忧与牵挂。我无奈地摇了摇头。
九点,十点,十一点,十二点,终于妻子带着急促的喘气声,出现在了家门口。浑身上下一通喷淋式的酒精消毒,洗手洗脸,换衣服……一番流程般处理后,妻子进入了客厅。“我去给你弄点吃的,今天又没好好吃饭吧”。“不用了,我在单位吃过泡面了,不饿!我还有一些居民资料没有统计完,明天一早办事处等着汇总上报呢,你们先睡吧。再有,你和儿子近期就不要外出了,疫情远比我们想象得严重得多”。说完,妻子转身坐到电脑前忙碌起来。
就这样,妻子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穿梭于家和社区之间。多少次的牵肠挂肚,多少次的担心祈祷,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直到每天深夜妻子回到家才能着落。一天,两天……日复一日,每天十四五个小时的工作成了她当时生活的全部。
2月9号快中午时,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打了进来,“大哥,我是刘姐的同事,您赶快来一趟居委会吧,刘姐她病了。”我的心咯噔一下。“她…..她怎么了?是发烧了吗?”
“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您还是赶紧过来吧。”
“儿子,你妈好像有病了,快穿衣服,快快快……口罩!戴上口罩。”我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紧张过。
当我到达居委会时,老婆瘫坐在沙发上,脸色煞白,呕吐不止。老婆平时身体一向不错,怎么会这样呢?不会是心梗或脑梗吧。我不敢再往下想,急忙将妻子扶上车,风驰电掣般向工人医院驶去。
“儿子,我带你妈去急诊室,你在车上等着,需要你时你再进去。”
“为什么?我也要进去!”儿子焦急地说。“听话!”我语气生硬。
我用担架车推上妻子向急诊室飞去,这时老婆轻微微睁开双眼,向我做了一个OK的手势,老婆明白我不让儿子进去的心思。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疫情爆发,医院人员情况复杂,避之而不及,把风险降到最低吧。
心电图、心动彩超、脑部CT……一系列检查过后,还好,排除了脑梗和心梗,应该是饮食无规律或过度劳累引起的脑供血不足,输点儿液吃点儿药,好好休息三五天,应该没什么大事。一颗悬着的心,咚地一下放到了肚里。是啊,一位女同志,却要负责统计259户600多位居民每天的出行轨迹、身体状况等基本信息的统计汇总工作,小小的身躯,天气寒冷,来回奔波,承受的心理压力,操劳程度,可想而知。
第二天上午,经过半天的休息调养,老婆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中午,她说“不行,我下午得上班去,姐妹们都在通宵达旦得干,一天十几个小时的超负荷运转,身体都已到了极限,我负责的这部分工作若再压给她们,谁的身体也是吃不消的。”看着她那坚定的眼神,我没有再反对。“好的,答应我,做好个人防护,保护好自己,疫情终将过去,让我们共同抗击疫情。”
一场春雨,缓解了紧张,平息了烦躁。小雨润如酥,令人陶醉。随着疫情的缓解,我的老婆也在三八妇女节这天收到了连续“抗疫”40多天以来最大的一个“福利”---放假半天。看着老婆开心快乐的样子,我默默地走过去给了老婆一个大大的拥抱:“老婆,节日快乐!”
此时,我突然想起了前几天电视上说过的一句话:疫情期间,有两种人,或是隔离在家,或是出发在路上。有人可以在家,是因为有人在路上。
春来,疫除,终胜,重生…… |